异国情调这个词可以在社会学、文学和艺术以及语言学中找到。在社会学以及文学和艺术中,异国情调指的是 „对外国的公开态度“(von Beyme 2008, p.8),尤其是对外国文化的公开态度。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的形容词exotikós,意思是 „外国的“、“奇怪的“(Kuske/Czerny 1999, p.616)。 后殖民主义研究 后殖民主义研究显示,该术语首次使用于1599年(von Beyme 2008, p.7)。其基本观点是,各自的其他文化被视为 „遥远的–无论是在时间、空间还是社会方面–与自己的文化不同“(Kuske/Czerny 1999, p.616)。一方面,这种态度与 „将自己的文化与所谓的外国文化划清界限 „有关(同上)。另一方面,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待其他文化。这样一来,各自的 „自己的现实,[……]愿望和梦想,以及各自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的失败 „都得到了反映。(同上)。 陈规定型 通常只有外国文化的特殊性被考虑和强调,例如 „棕榈树、沙滩、人满为患的集市、戴头巾的妇女或’胡须狂人'“(同上)。由于刻板印象,无偏见地接触另一种文化的机会被剥夺了,没有深入的接触甚至反思可以发生。 在历史上,欧洲的异国情调在其民族中心主义的形式中特别重要。在这里,它与殖民主义紧密相连。欧洲人在权力上的优越性的理由是,他们应该处于 „社会文化上的优越发展水平“(同上,第617页)。 矛盾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