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tschatz

Hobbys

Deutsch lernen - interessant und mit unserem online-Angebot immer und überall.

E-Learning

Wetter

Und nun: das Wetter. Spielerisch und alltagsnah Deutsch lernen - auch digital.

6 Lerneinheiten

Körper

Deutsch lernen - interaktiv und motivierend. Thema: der menschliche Körper. Diktat, Memory, Drag & Drop.
26. März 2020

Multimedial

Eisberg

Das Eisbergmodell der Kultur - multimedial gestaltet mit Film, Lückentext, Comic und Audio.
23. März 2020

Digitalisierung

E-Learning

E-Learning ermöglicht kontinuierliches Arbeiten - unabhängig von Zeit und Ort. Für jeden. Maßgeschneidert.

Test

Vorurteile

Test der Harvard-University: Die eigenen Vorurteile sind einem nicht unbedingt immer bewusst...

Maszkulinizmus/hegemón maszkulinitás

A maszkulinizmus és a hegemón maszkulinitás egy mozgalom és egyúttal a gender studies fogalmai. A férfiak és nők közötti, de a férfiak egymás közötti viszonyára is […]

Маскулінізм/гегемонічна маскулінність

Маскулінізм і гегемоністична маскулінність – це назви руху і водночас терміни гендерних досліджень. Вони стосуються відносин між чоловіками та жінками, а також відносин між самими чоловіками. […]

Maskülinizm/Hegemonik Erkeklik

Maskülinizm ve hegemonik erkeklik bir hareketin isimleri ve aynı zamanda toplumsal cinsiyet çalışmalarının terimleridir. Erkekler ve kadınlar arasındaki ilişkilerin yanı sıra erkeklerin kendi aralarındaki ilişkilere de […]

Maskulinismus/Hegemonická maskulinita

Maskulinismus a hegemonní maskulinita jsou názvy hnutí a zároveň termíny genderových studií. Odkazují na vztahy mezi muži a ženami, ale také na vztahy mezi muži navzájem. […]

Masculinismo/Masculinidad hegemónica

Masculinismo y masculinidad hegemónica son los nombres de un movimiento y al mismo tiempo términos de los estudios de género. Se refieren a las relaciones entre […]

Maskulinizem/Hegemonska moškost

Maskulinizem in hegemonska moškost sta poimenovanji gibanja in hkrati termina študij spolov. Nanašata se na odnose med moškimi in ženskami, pa tudi na odnose med samimi […]

男权主义/霸权男性气质

大男子主义和霸权男性气质是一种运动的名称,同时也是性别研究的术语。它们既指男女之间的关系,也指男性自身之间的关系。首先,它涉及到对男性 „至高无上“(BI 2020)的要求、与此相关的对从属地位的接受,以及如何在每种情况下证明这种要求是合理的(参见 Meuser;Scholz, 24)。 男性主义 男性主义(也称大男子主义)是指真正倡导男性权利的国际男性权利运动。作为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反动,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以及后来在北欧也出现了各种男权运动,但它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女权主义者主张所有性别享有平等权利、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性别关系平等,而男性主义者运动则毫无例外地主张男性的权利(参见 „男性主义“)。在这里,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不同的表现形式。确切的取向应区分为反女权主义、明确的厌女症或保护和扩大男性权利。 术语的起源 早在 1911 年,学术期刊《自由女性》(The Freewoman,OUP 2020)就使用了 „男性主义“(masculinism)一词。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社会学界才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部分原因是男性的经典形象被认为是 „不容置疑的理所当然“(Baur; Luedtke 2008, 8)。因此,妇女、对妇女的歧视和女权主义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参见 […]

低语境文化

语境是指 „理解某一事件、情况或想法的环境“。(参见《牛津词典》2018)该词来源于拉丁语,意为 „拼凑 „或 „建立联系“(Kittler et al. 2005, 67)。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一词即源于此。它描述的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理解往往只需要很少的背景信息就能做出适当的行为。换句话说,在这种文化中,信息之间很容易建立联系。低语境文化与高语境文化密切相关。 背景:语言和心理概念 低语境文化的概念由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提出。他从语言作为人与外界的 „沟通渠道 „出发。由于人们每天都要接受大量不同的信息,他们必须利用在童年和以后的生活中通过父母家庭和环境获得的某些心理系统。这对于在日常互动中尽快吸收、归类和解释尽可能多的信息非常重要。已有的知识总是与新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嵌入已有知识可以理解为情境化。霍夫斯泰德和霍夫斯泰德在这方面还谈到了 „心灵软件“–一种塑造个人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程序(参见 Hofstede/ Hofstede 2005, 3)。 心理概念的传播也可以被描述为一种代码。如果一种文化有一套非常独特的准则,其中很多内容必须内化才能理解,那么这种文化就被称为高语境文化。例如,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要理解和识别书面语言,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知识以及文字语音学知识。 另一方面,在低语境文化中,如美国、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交流要明确得多(参见 Hall 1976, 91 […]

法语

该词由拉丁语中表示 „舌头 „或 „语言 „的 „lingua „和 „franca „组成,“franca „可以理解为 „自由 „或 „开放“,就第一个可证实的 Lingua Franca 而言,可以翻译为 „弗兰肯语“(参见 Bußmann 2008, 408)。因此,从字面上看,“法语 „应被理解为一种 „自由的语言“,它被用作 „多语言社区的中介语言“(同上),该术语仅描述了其语言功能(参见 Meierkord 和 Knapp […]

文化球

新词 „文化球“(culture sphere)是由 „文化“(culture)一词和几何体 „球体“(body sphere)组成的,最早可追溯到赫尔德(Herder)。赫尔德还将这一说明性模型称为 „文化球模型“。拉丁语 cultura 意为 „关怀、培养“(参见 Metzler Lexikon 2007, 407)。文化一词在 18 世纪首次作为科学术语使用,以区别于自然,指 „任何一种超越自然赋予的、产生新的人工制品、技能、意义和符号的人类训练、活动和生产“(Metzler Lexikon 2007, 407)。 文明 在法国,“文化 „一词被用作 „文明 „的同义词(参见 Metzler […]

文化标准

托马斯认为,文化标准是一种文化的核心特征。它们发挥着感知、思想和行动导向系统的作用。它们是一种文化的大多数成员共同的行为期望。文化标准不仅是一种文化中人们自身行为的导向,也是他人行为的导向。它们是衡量和分类行为的基准、尺度、参照系统和导向特征。 常规 文化标准一旦社会化,文化群体的成员一般就不会再有意识地加以感知。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群体的文化标准重叠时,这些标准才会显现出来。 在分类时可以假设各种类别。这些类别可以被描述为正常的、典型的、仍然可以接受的或需要摒弃的。之所以能够对这些类别进行明确的分类,是因为文化标准由中心标准和容忍范围组成。中心规范表示文化群体中大多数成员都认同的理想行为价值。而容忍范围则是指偏离中心准则但仍可接受的行为。这种偏差产生于强烈的异质观点,在一个文化群体内部也可能普遍存在。除了一般价值观,文化标准还可以包括明确的行为准则。 蓝图 根据文化群体的不同,文化标准也被认为具有不同程度的约束力。这也意味着标准不能被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任何情况下,它们都不构成外国文化空间中适当行为的蓝图。此外,文化标准是动态的,即它们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变迁现象。 然而,文化标准在实践中主要是作为在国外逗留的准备。文化标准内部的差异是可以解决的。尤其是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的一致性对于在国外逗留非常重要,有助于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他人的看法 文化标准的确定分为两个步骤。首先,与相关文化群体的成员进行访谈。文化群体的成员对自己的文化进行陈述。第二步,将这些陈述与另一文化群体成员的文化陈述进行比较。通过访谈,我们可以从文化群体内外的人的陈述中了解到他们的文化标准。文化标准中不仅包括个人的看法,还包括外部的看法。这为文化标准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维度。 倾向 人们对文化标准的观点持批判态度。毕竟,标准化的前提是界限。批评者认为,文化没有固定的界限。这意味着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取得可衡量的可靠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标准只能被视为一种趋势,而不是固定的价值观。   文献 Gaitanides, Stefan: Dynamischer Kulturbegriff und Kulturstandards. 在移民国家的跨文化重叠情况下。http://www.fb4.fh- frankfurt.de/whoiswho/gaitanides/Einf_Kulturbegriff_standards_3.pdf [21.08.2018]. Krewer, Bernd/ Jäger, Georg […]

文化冲击波

文化冲击一词由美国人类学家卡尔弗洛-奥伯格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在《实用人类学》一文中,奥伯格研究了在国外度过一个学期的学生的经历。他分析了他们在异国文化中面临的障碍。在此背景下,他将文化冲击定义为一种危机,分为五个阶段: 欣快、疏远、升级、误解、理解(参见 Oberg 1960, 177-182)。在过去的几十年中,Oberg 的理论经过了多次修改和发展。在这方面,应该提到 Pedersen,他将奥伯格对文化冲击的定义扩展到了所有被视为外来的系统:“文化冲击发生在每个遇到陌生事件和意外情况的人的内心“(Pedersen 1995, 1)。(Pedersen 1995, 1) 5 个阶段 阿德勒也采纳并修改了奥伯格的观点。他还将文化冲击分为五个阶段(参见 Adler 1974, 22-49)。他将第一阶段称为蜜月期。蜜月期的特点是期待和好奇。旅行者兴高采烈地与异国文化进行初次接触。在与新文化有了更深入的接触之后,最初的欣喜会转化为排斥,从而进入拒绝阶段。最初的困难出现了,往往还伴随着交流问题。新文化的异质性往往会给人带来压力和困扰。随后是第三阶段,即所谓的回归阶段。这是真正的文化冲击。这个阶段的人会退缩和抱怨。此外,自己的文化也会被理想化。第三阶段是一种危机体验。如果这个过程是积极的,那么文化冲击的第四个阶段,即适应阶段,就会随之而来。人们逐渐适应并理解和接受新文化。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也会采用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会感到越来越融入,越来越有家的感觉。一旦回到家乡,可能会出现回归冲击。这意味着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感到陌生。因此,刚刚描述的阶段会再次出现。 自信应对 从图形上看,起伏就像一个波浪。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冲击波的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上述阶段中经历上述所有现象,而且在强度上也存在差异。了解文化冲击波现象的实际好处在于,它能让人们更自信地应对文化冲击,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文献 Adler, […]

文化地球部分概念

文化地球部分概念将地球空间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域,这种划分是根据确定的特征进行的。根据地理教学家纽伊格的观点,文化地球部分被定义为 „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几乎具有大陆规模的人类生活形式的世界时空网络中的链接“(纽伊格,1999 年)。这一概念的目的是确定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和社群生活的空间,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从而勾勒出最大的文化空间。 概念的产生与变异 科尔布于 1962 年首次描述了这一概念,它最初来自地理学的空间研究。它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在空间中寻找方向以及确定位置的自然需求,因为 „每个人都需要并发展出一种世界地理观,他可以将自己的基本信息归入其中,同时也可以将每天新增的许多信息归入其中“(同上,7)。为了能够进行分类,需要能够定义空间的描述性特征。由于概念繁多,不同的作者提出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因此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 科尔布提出了一个概念,定义了十个文化地球部分,从而取代了战后地理学对民族的思考(参见 Stöber 2001, 138),“然而,他并没有在地图上实现他的分类尝试“(同上)。 纽伊格 1986 年的概念根据 „宗教或意识形态;语言、文字、法律;肤色(种族);经济[和]状况“(Böge 1997, 323)等特征进行分类,由此产生了英美、澳大利亚、欧洲、拉丁美洲、东方、东亚、俄罗斯、“黑非洲“(后更名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东南亚等文化地球部分(Reinke/ Bickel 2018, 2)。 与科尔布和纽维格一样,亨廷顿也在 1996 年提出了一种分类方法,这也是文献中最著名的分类方法之一(参见 Stöber 2001, […]

文化记忆

阿斯曼和阿斯曼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将文化记忆定义为 „我们内心的传统,[……]经过几代人、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重复淬炼的文本、图像和仪式,它们塑造了我们对时间和历史的意识,塑造了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看法“。(阿斯曼,J. 2006 年,第 70 页) 记忆的三要素 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认为,这一术语主要用于文化研究中有关记忆的论述,是三重概念的一部分,描述了记忆的不同形式: – 个人记忆 – 社会)交流记忆 – 文化记忆(参见 Assmann, A. 2006, 13)   记忆的形式 一个人的个人记忆中既有内隐的记忆,也有外显的记忆,即自传体记忆,而集体记忆中,即在家庭、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中,记忆也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保存下来的。交流性传统,即口述传统,代代相传。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尔布瓦赫斯(Maurice Halbwachs)这样描述个人记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我之所以能记住,是因为别人催促我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的记忆帮助了我,是因为我的记忆借鉴了他们的记忆。至少在这些情况下,记忆并不神秘“(Halbwachs 1966, 20 […]

文化模仿

文化模仿是指移民对新的文化环境进行部分的、肤浅的适应,以逃避负面的烙印和相关的危险。原有的文化影响并没有像同化那样被抛弃,而是通过外部模仿进行了 „伪装“。(参见 Albrecht, 第 261 页) 霍米-H-巴巴(Homi H. Bhabha)将这种适应描述为 „几乎相同,但又不完全相同“(巴巴,2000 年,第 132 页)。模仿与被模仿永远不会完全相同,因为比如说,作为德语表演的东西,是个人视角下的解释。(参见 Albrecht, 第 260 页) 词源 模仿(mimicry)一词最初来源于生物学,指的是一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敌人伤害而模仿有毒动物特征的特性(参见 Nünning,第 502 页)。小树林食蚜蝇就是一个例子,它的外表酷似黄蜂。与拟态不同的是,拟态描述的是一种一般形式的伪装,可以指某些昆虫与树叶的相似性,也可以指变色龙的变色能力。 文化理论应用 从 20 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