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文化

Leitkultur“(指导文化)一词是在有关一体化的政治辩论中产生的(Novak, 2006, 17)。它是由政治学家巴萨姆-提比(Bassam Tibi)于 1996 年提出的。根据提比的观点,欧洲指导文化以西方自由主义价值体系为基础,其核心是 „民主、世俗主义、启蒙运动、人权和公民社会“(Tibi, 2000, 154)。在有关移民政策的政治辩论过程中,该术语被反复进行批判性讨论。在这一过程中,该术语的政治性日益增强。 从术语到政治问题 1998 年,基民盟(CDU)政治家约尔格-舍恩博姆(Jörg Schönbohm)在《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的一篇文章中使用了 „文化“(Leitkultur)一词,作为与 „多元文化 „的直接对比,并试图以此定义民族身份(参见 ZIELCKE, SZ, 1998)。约尔格-舍恩博姆(Jörg Schönbohm)认为外国人拒绝融入社会,并认为引入 „文化“(Leitkultur)对于保护《德国基本法》的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参见 Kowitz, SZ, 1998)。 2000 […]

Leitkultur (водеща култура)

Терминът „Leitkultur“ (водеща култура) възниква в хода на политическите дебати за интеграцията (Novak, 2006, 17). Той е въведен през 1996 г. от политолога Басам Тиби. Според […]

Cicahívás

A catcalling egy angol kifejezés, amely a német nyelvterületen a nyilvános helyeken történő „verbális szexuális zaklatást“ jelenti (Ismail 2020). Angolul az utcai zaklatás kifejezést is gyakran […]

Кетколінг

Кетколінг – це англійський термін, який у німецькомовному світі означає „вербальні сексуальні домагання“ в публічних місцях (Ismail 2020). В англійській мові для позначення явища кетколінгу також […]

Catcalling

Catcalling, Almanca konuşulan dünyada kamusal alanlarda „sözlü cinsel taciz“ anlamına gelen İngilizce bir terimdir (Ismail 2020). İngilizcede sokak tacizi terimi de catcalling olgusu için sıklıkla kullanılmakla […]

Catcalling

Catcalling je anglický termín, který v německy mluvících zemích označuje „verbální sexuální obtěžování“ na veřejných prostranstvích (Ismail 2020). V angličtině se pro fenomén catcalling často používá […]

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中心主义一词来自希腊语中的ethnos „人民“。人民作为一种学说、意识形态或思想潮流而走向中心。 一个跨学科的术语 同时,民族中心主义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应用的常见术语。它被用于心理学、社会科学和政治科学。民族中心主义被理解为一个人对文化上的外国人和群体的偏见。这个人通过他或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群体“)的眼镜,把它作为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各自的其他文化(“外国群体“)。这就导致了对自身文化态度的不加反思的转移。伴随着这一点,可以看到规范化的倾向: 人们认为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宗教是好的、有道德的和良性的。另一方面,外部群体则被看作是坏的、不道德的和有威胁的。 偏见和定型观念 因此,陈规定型观念和偏见也发挥了作用,如果不加以重新考虑,就会成为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行为的基础:“民族中心主义超越了单纯的仇外心理,因为外国的人不仅被视为外国的,因此是可怕的,而且首先是由于夸大了我们的感觉而被视为’低劣'“(Wahle 2017, 231)。 民族中心主义的定义反概念是多中心主义,它主张对其他文化、生活方式和观点的人采取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其他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得到尊重,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批判性的反映。 关于民族中心主义的聊天记录PPT 民族中心主义是指一个群体认为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规范比其他文化和群体优越和 „正确 „的倾向。民族中心主义会导致人们将其他文化视为 „外国“、“异国 „或 „劣等“,并贬低或歧视它们。民族中心主义还可能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偏见、成见和冲突。值得注意的是,民族中心主义不仅基于种族,还可能基于其他身份标记,如宗教、语言、性别或性取向。 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其中自己的文化、宗教或民族被视为评价和解释世界的权威。它不仅是重视自己的文化,也是对其他文化的蔑视或排斥。以民族为中心的人倾向于将自己的文化遗产视为价值和规范的唯一合法基础,并据此评价其他文化。这可能导致对其他文化的扭曲和负面看法。 民族中心主义可以在不同层面上表现出来。在个人层面,民族中心主义会导致偏见和歧视,例如,一个人因为其文化背景而被拒绝或歧视。在社会层面上,民族中心主义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和种族主义。它还可能助长不同文化或民族之间的冲突。 必须强调的是,民族中心主义不是人类的普遍特征,而是一种文化结构,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差异。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性是一个开放和宽容的社会的重要因素,它促进了对不同文化和观点的尊重和认可。   文献资料 Ahlheim, Klaus (2013): Rechtsextremismus, […]

民族多元主义

民族多元主义是所谓新右派的一个理论概念。该术语源自希腊语的ethnos „人民 „和拉丁语的pluralis „复数“,宣传民族的多样性。艾希伯格创造的这个词也被称为 „无种族的种族主义“。该理论的核心是假设各群体具有基本的、不可改变的特征。此外,民族多元论者强调,每个群体的成员之间的相似度越高,就越强大。生物学的论证路线退居次要地位,而相当独特的文化特性得到了加强(参见Kellershohn 2016, 284-286)。 族裔多元主义–文化种族主义 这是一种种族主义,“它–至少乍一看–不再假设某些群体或民族比其他群体或民族优越,而是’局限于’断言任何边界模糊和生活方式与传统不相容的有害性“(Balibar 1990, 28)。种族 „的概念被 „文化 „或 „种族 „等概念性的占位符所取代,以使旧的概念看起来现代化了。然而,这些术语与种族有着相似的内涵,这就是为什么种族主义研究也谈到了从遗传到文化种族主义的过渡(参见Hall 2000, 11)。 异质性被否认 根据哲学家Étienne Balibar的说法,民族传统主义是一种种族主义,“其主导主题不再是生物遗传性,而是文化差异的不可逆转性“(Hall 2000, 11)。因为 „参照人类学、人种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民族的多样性和不平等的客观性–在差异主义的意义上–得到了强调“(Lausberg 2013, 173)。一个人的文化或民族的优越性不再被宣传,而是 […]

民族学

民族学一词由两个希腊词ethnos „人 „和logos „顾客 „组成,因此,在20世纪之前,这门学科被称为民族学(Fischer 2003, 16)。 民族学是一门科学学科,它的研究重点是对不同民族群体进行方法和理论上的考察。特别是,这种对民族的科学方法努力创造一种比较,即:“这样一来,民族学话语就形成了界定边界、确定集体身份和毫不含糊的(文化)归属的具体模式“(Friese 2007, 190)。 集体认同的社区 对于这种科学地反映知识的过程,对个别族群的讨论是至关重要的,据此,它不是一个强调个人的问题,而是代表一个集体。这里所说的集体是指包含社区存在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社区的成员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集体身份的同质化社区“(Broszinsky-Schwabe 2011, 52),并以这种自我意识创造出与其他民族群体的明显区别。这些社区援引了相同的祖先、共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统亲和力以及个人的 „民族自我意识“(Brosinsky-Schwabe 2011, 52)。 这些参数不仅使民族学领域能够进行有区别的辩论,而且还提供了对 „自己的文化的比较,甚至特别是当他者有助于构成和理解自己的文化“(Friese 2007, 189)。 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 由于民族的多样性,这个领域分成了不同的子学科,因为学者们不可能专注于 „学科的所有对象、问题和方法“(Fischer 2003, 18)。目前出现了两个主要的焦点: […]

Eristic Dialectics (Arthur Schopenhauer)

阿瑟-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作家和大学讲师。他是一个商人家庭的儿子,1788年出生在但泽。1803/1804年,叔本华在欧洲进行了一次教育旅行。之后他在哥廷根学习医学,然后在柏林学习哲学。叔本华还于181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19年,他的主要作品《作为意志和想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出版。一年后,他开始在柏林大学任教。由于一场流行病,叔本华于1831年逃到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860年在那里去世。   Eristic辩证法–正确的艺术 „辩证法是争论的艺术,而且是以正确的方式进行争论,即per fas et nefas(与正确和错误)“。(Schopenhauer 2019, 10) 阿瑟-叔本华将 „自然[]的邪恶“(同上,10)、“天生的虚荣“(同上,10 f.)和 „粗鲁“(同上,11)描述为人类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Eristic辩证法的必要性的原因。前者意味着人们从根本上说并不诚实,不只是说真话。虚荣心的目的是,我们不想出错,我们的对话者不应该是正确的。最后,褊狭意味着人们先说后想(参见叔本华2019)。 但Eristic辩证法究竟是什么意思?正如上面的引文已经说得很清楚,Eristic辩证法是关于讨论时的正确性,per fas,即以一种允许的方式,和per nefas,即以一种不允许的方式。允许的方式意味着说真话,不允许的方式意味着不说真话。如果我们事后意识到我们错了,我们应该让它看起来好像我们是对的(参见叔本华2019): „真应该显得假,假应该显得真“(叔本华2019,11)。 一个断言一方面可以从它的客观真实性来考虑,另一方面可以从它与对话者的有效性来考虑。在Eristic辩证法中,重要的不是陈述的真实性,而是我们是否能够为它进行相应的辩护,以及它是否也被对话者接受为真实。“因此,争论者通常不是为真理而战,而是为他的主张而战“(叔本华 2019, 12)。对真理的兴趣让位于对虚荣的兴趣(参见叔本华2019)。 Eristic辩证法要区别于逻辑,即纯粹的客观真理,也要区别于诡辩,即对假命题的断言,因为逻辑和诡辩都以我们知道真理为前提。但是,根据叔本华的观点,既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理,我们就可以在争论中不考虑它。因此,Eristic辩证法反而可以被视为 […]

发明的传统

发明的传统这一术语是由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伯恩和特伦斯-兰格创造的。1983年,他们在《传统的发明》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   现代性的发明 Hobsbawn和Ranger指出,许多传统并不是古老的仪式,但仔细研究后发现是现代性的发明:“Hobsbawn将发明的传统与习俗、惯例和常规区分开来。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一个传统都是被发明的,因为当然习俗和惯例、惯例和常规都是流传下来的,但是当他说到传统的发明时,这是处理traditia的某种方式,即traditum具有特定的或仪式的功能“。(Dittmann 2004, 61)   历史功能 一个传统如何能被发明?一个被发明的传统是通过在过去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点,频繁地重复语言、手势以及物品来实现的,“直到人们无法想象它也曾经不同“。(Mancic 2012, 62)因此,一个传统是在现在构建的,并投射到过去。相应地,我们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虚构。 例如,苏格兰的裙子,也叫kilt,被认为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但实际上是19世纪的一个发明。希腊的民间舞蹈sytraki也是类似的,但它从1960年代中期才开始为人所知。特别是通过世界杯而成名并从那时起被视为南非传统的vuvuzela,也是一项现代发明。巴伐利亚丁字裤在过去也不是一种节日服装。它最初是由村里的少女穿的,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传统服装上会有围裙的原因。   功能 发明的传统实现了三种功能: 它们产生权威,创造归属感和塑造行为。发明的传统也可以根据这些功能进行细分: – 创造集体身份的传统。 – 形成社会和使价值结构合法化的传统 – 使人们融入社会群体的传统 高贵的野蛮人–一个美丽的幻觉?在这方面也可以被引用:https://www.hyperkulturell.de/der-edle-wilde-eine-schoene-illusion/     文学作品 […]

熏陶

enculturation一词是希腊语前缀en „在 „和拉丁语名词cultura „治疗、护理 „的复合词(参见Walz 2010, 8),在这里指一切被培养的东西,即被人们影响的东西(参见Pohl 2008, 9)。文化熏陶的理论可以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进行分类,据此,在科学类别中进行明确的分类与对该术语进行普遍有效的定义一样困难。   定义 enculturation一词是希腊语前缀en „在 „和拉丁语名词cultura „治疗、护理 „的复合词(参见Walz 2010, 8),在这里指一切被培养的东西,即被人们影响的东西(参见Pohl 2008, 9)。文化熏陶的理论可以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进行分类,据此,在科学类别中进行明确的分类与对该术语进行普遍有效的定义一样困难。   文化熏陶是社会化的一部分 尽管有这种多样性,所有的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主要描述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文化占有形式,从而定义了文化适应。因此,文化适应与社会化密不可分,即 „所有学习过程的总和[……],这些学习过程是人类与环境的对等话语交流的结果“(Carlsburg 2011, 29)。克莱森斯还将文化适应描述为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并将其细分为社会稳定的子领域,这意味着情感基础、基本世界要求的交流和主要的社会固定。另一方面,他将其与文化融合联系起来,后者的特点是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家庭环境和次要社会固定(参见Claessens […]

外源性与内源性

emic和etic这两个术语源于民族语言学。它们描述了两种对立的、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视角。在社会科学以及比较和跨文化研究中,研究者也可以采用外在或内在的方法。   外部和内部视角 外在视角是建立在文化上合适的内部视角之上的–它试图通过受影响者的眼睛来观察现象,从而创造出人文科学的 „视角 „理想。外在的方法意在揭示一种文化中的功能相关方面。 另一方面,在 „外在性 „方法中,研究者站在被研究文化之外的立场,试图符合自然科学的 „客观性 „理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找到普遍有效的比较标准(参见Helfrich-Hölter 2013, 27)。   关于这两个术语的出现 这两个术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Kenneth Pike在他的《语言与人类行为结构的统一理论》(1967)一书中首次使用。德文的emisch和etisch是由英文的emic和etic衍生出来的。这些源于语言学–语音学描述了可以用来描述所有语言的声音清单的声音特征,而语音学则确定了那些有助于在所研究的语言中区分意义的声音特征。后来,这对术语被Harris继承并修改。 语源学方法的目的是研究文化对个人行动和思想的影响。它被视为一个 „独立 „变量,例如以学校条件或教育风格的形式,影响着 „因果 „变量(学习、行动)。 然而,根据外显法,文化是个人内部的一个因素,也就是说,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两种方法的差异 这两种方法也可以与某些行动的原因和理由有关。行动的原因不一定是当事人有意识的,因此可以从永恒的角度来研究。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自己的行动和思维的原因是由当事人自己解释的,那么他就是从外在的角度进行研究。 […]

文化的冰山模型

文化的冰山模型在文化研究中被用来形象地描述立即可感知的文化和隐藏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跨文化交流冲突的相关原因。 冰山隐喻(冰山模型)来自海明威(E. Hemingway),他在20世纪30年代用它来说明自己的文学风格。他认为,作者不必揭示其主要人物的所有细节。只要能看到冰山的一角,大约八分之一,就足够了。   冰山一角 这个比喻后来被应用于S.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这也是文化的冰山模型的基础。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类行动只在很小的程度上由意识决定的理论,并在此背景下设计了心理的结构模型。在这里,“自我“(现实原则)对应于人格的有意识区域,它决定了无意识人格区域(“本我“(快乐原则)和 „超我“(道德原则))的哪些部分在知觉世界中得到实现。与冰山相比,有意识的 „我 „只占据了较小的、可见的部分,即水面上的冰山尖端。无意识的区域 „本我 „和 „超我 „构成了较大的部分,隐藏在水面之下。   水面以下 在弗洛伊德的实例模型之后,E. Schein进一步发展了与组织文化有关的冰山模型。归纳到 文化,它看起来像这样: 冰山较小的部分,即冰山的顶端,代表着文化中可见和可听的部分,即快速可识别的部分(语言、外观、行为……)。另一方面,文化中更大的部分(规范、价值、信仰、理想、传统、经验、榜样……)则隐藏在 „水面之下“,因此不能立即被感知。然而,它极大地影响了可感知的小部分,因此由于它的 „隐蔽性“,常常成为跨文化交流冲突的原因。对隐藏的文化方面的了解和对它们的敏感态度可以减少这种误解的危险。   文献资料 Schein, Edgar H. […]

性别的戏剧化和去戏剧化

在反映性别的行为和交流中,经常有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为了支持人们的个性,应该消解社会构造的性别类别。但另一方面,为了澄清社会差异,往往必须首先解决性别问题。为了正确处理这种矛盾性,必须在性别的戏剧化和去戏剧化之间取得平衡。   戏剧化 在戏剧化中,性别方面被明确地强调了。这里的问题是,性别群体被二分化,性别群体内部的差异被忽略,这可能会导致性别刻板印象的显现。如果一个性别角色首先被建构或视觉化,然后再被解构,就有可能使传统的性别角色留下更深刻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各自的性别参考进行区别和精确的处理。如果要刺激对应方思考性别关系,戏剧化是有意义的。在发生性别歧视或阻止个人多样性发展的情况下,性别的戏剧化是特别合适的。   去戏剧化 避免与性别有关的属性或特殊性,但不中和。去戏剧化的作用是提高人们对其他类别的认识,这些类别在个人或社会层面上将人与人区分开来,而这些类别与构建的性别没有关系。将去戏剧化作为性别戏剧化情况的结果或反应来使用是有意义的,以便将其纳入视野。例如,当对应方经常通过将某些特征或能力归于女性或男性来强调性别差异时,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文献 Debus, Katharina (2012): 性别反思教育中的戏剧化、去戏剧化和非戏剧化。见:Debus, Katharina/ Könnecke, Bernard/ Schwerma, Klaus/ Stuve, Olaf(编辑):Geschlechterreflektierte Arbeit mit Jungen an 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