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
  • Info
  • Materialschrank
  • Lexikon
  • E-Learning
  • Seminare
✕

Eristic Dialectics (Arthur Schopenhauer)

阿瑟-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作家和大学讲师。他是一个商人家庭的儿子,1788年出生在但泽。1803/1804年,叔本华在欧洲进行了一次教育旅行。之后他在哥廷根学习医学,然后在柏林学习哲学。叔本华还于181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19年,他的主要作品《作为意志和想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出版。一年后,他开始在柏林大学任教。由于一场流行病,叔本华于1831年逃到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860年在那里去世。

 

Eristic辩证法–正确的艺术

„辩证法是争论的艺术,而且是以正确的方式进行争论,即per fas et nefas(与正确和错误)“。(Schopenhauer 2019, 10)

阿瑟-叔本华将 „自然[]的邪恶“(同上,10)、“天生的虚荣“(同上,10 f.)和 „粗鲁“(同上,11)描述为人类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Eristic辩证法的必要性的原因。前者意味着人们从根本上说并不诚实,不只是说真话。虚荣心的目的是,我们不想出错,我们的对话者不应该是正确的。最后,褊狭意味着人们先说后想(参见叔本华2019)。

但Eristic辩证法究竟是什么意思?正如上面的引文已经说得很清楚,Eristic辩证法是关于讨论时的正确性,per fas,即以一种允许的方式,和per nefas,即以一种不允许的方式。允许的方式意味着说真话,不允许的方式意味着不说真话。如果我们事后意识到我们错了,我们应该让它看起来好像我们是对的(参见叔本华2019): „真应该显得假,假应该显得真“(叔本华2019,11)。

一个断言一方面可以从它的客观真实性来考虑,另一方面可以从它与对话者的有效性来考虑。在Eristic辩证法中,重要的不是陈述的真实性,而是我们是否能够为它进行相应的辩护,以及它是否也被对话者接受为真实。“因此,争论者通常不是为真理而战,而是为他的主张而战“(叔本华 2019, 12)。对真理的兴趣让位于对虚荣的兴趣(参见叔本华2019)。

Eristic辩证法要区别于逻辑,即纯粹的客观真理,也要区别于诡辩,即对假命题的断言,因为逻辑和诡辩都以我们知道真理为前提。但是,根据叔本华的观点,既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理,我们就可以在争论中不考虑它。因此,Eristic辩证法反而可以被视为 „表象的逻辑“(叔本华2019,20)。

 

关于争论的隐喻学

引人注目的是,叔本华对争论使用了具有战争性质的隐喻–例如,攻击和防御、进攻和防守、对手、武器、胜利者、争吵、打击以及战斗。此外,他把争论比作击剑:“击打和招架,这才是最重要的,在辩证法中也是如此:这是一种智力上的击剑艺术“(Schopenhauer 2019, 21 f.)。拉克霍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不仅影响语言,也影响思想和行动。据此,当我们讨论时,我们会攻击和捍卫我们的主张。我们希望通过正确来击败对手,赢得讨论(参见Lakhoff/ Johnson 2007)。

但一个人如何在讨论中保持正确?叔本华谈到了援助,谈到了一种 „不平等分配的天赋“(叔本华2019,13)–取决于人的聪明程度。为此,他列出了38种所谓的矫饰手段,具体如下(参见叔本华2019)。

 

工 具

– 假设1:扩展

– 手段2:同义词

– 假设3:绝对化

– 假设4:迂回

– 诡计5:前提是大众化和连贯性

– 诡计6:隐藏的原则性问题(petitio principii)

– 诡计7:允许超过必要的范围

– 诡计8:通过提问来挑衅

– 第9招:让步迂回

– 第10招:因违抗而让步

– 第11招:从让步中诱导

– 第12招:委婉语和语气词

– 术13:较小的邪恶

– 第14招:主张权利

– 第15招:佯装

– 招数16:众口一词

– 第17招:诡辩

– 第18招:打断讨论

– 第19招:以偏概全的论点

– 第20招:隐蔽获取证据

– 第21招:玩弄诡计

– 第22招:把论点当作小事来做

– 第23招:激起夸张情绪

– 第24招:以结果反驳

– 第25招:以反例反驳

– 第26招:反转

– 第27招:发展挑衅

– 第28招:反驳法

– 第29招:转移视线

– 第30招:诉诸权威

– 第31招:表示不理解,宣称不理解

– 第32招:用递归法进行反驳

– 第33招:否认适用性

– 第34招:绕口令

– 第35招:以物论物

– 第36招:模拟论证

– 第37招:用证据反驳论断

– 第38招:以人为本(参照叔本华2019)。

 

 

文学

Lakhoff, George/ Johnson, Mark (2007): 生活在隐喻中。语言形象的构建和使用。第五版。海德堡:Carl-Auer-Systeme。

Schopenhauer, Arthur (2019): The art of being right. 第16版。汉堡:尼科尔。

https://www.youtube.com/@hyperkulturell

Themen

Antisemitismus Benjamin Haag Bulgarisch Chinesisch Diskriminierung Diversität Dänisch Englisch Estnisch Finnisch Flucht Flüchtlinge Französisch Griechisch Heimat Identität Indonesisch Integration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 Interkulturelles Lernen Islam Italienisch Japanisch Koreanisch Kultur Lettisch Litauisch Migration Niederländisch Norwegisch Polnisch Portugiesisch Rassismus Rumänisch Russisch Schwedisch Slowakisch Slowenisch Spanisch Tschechisch Türkisch Ukrainisch Ungarisch Werte
✕
© 2024 Hyperkulturell.de       Impressum      Nutzungsregeln       Datenschu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