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cco di neve

Talvolta persone o organizzazioni vengono escluse collettivamente a causa di dichiarazioni o azioni discriminatorie. Il termine peggiorativo fiocco di neve può essere usato dagli individui o […]

Kepingan salju

Orang atau organisasi terkadang dikucilkan secara kolektif karena pernyataan atau tindakan diskriminatif. Istilah peyoratif kepingan salju kemudian dapat digunakan oleh individu atau organisasi yang dikritik untuk […]

Νιφάδα χιονιού

Άνθρωποι ή οργανώσεις αποκλείονται μερικές φορές συλλογικά λόγω δηλώσεων ή ενεργειών που εισάγουν διακρίσεις. Ο υποτιμητικός όρος χιονονιφάδα μπορεί στη συνέχεια να χρησιμοποιηθεί από τα άτομα […]

Snowflake

Des personnes ou des organisations sont parfois exclues collectivement en raison de déclarations ou d’actions discriminatoires. Le terme péjoratif de snowflake peut alors être utilisé par […]

Lumihiutale

Ihmiset tai organisaatiot suljetaan joskus kollektiivisesti ulkopuolelle syrjivien lausuntojen tai toimien vuoksi. Tällöin kritisoidut henkilöt tai organisaatiot voivat käyttää halventavaa termiä lumihiutale syyttääkseen heitä poissulkevaa kollektiivia […]

Lumehelbeke

Inimesed või organisatsioonid on mõnikord diskrimineerivate avalduste või tegevuste tõttu kollektiivselt tõrjutud. Kritiseeritud isikud või organisatsioonid võivad siis kasutada halvustavat terminit lumehelbeke, et süüdistada neid välistavat […]

新纳粹主义

定义 新纳粹主义 „一词是指以“(1945 年后)复兴国家社会主义的努力 „为核心特征的政治团体。该团体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要求建立专制的 „元首国家 „和废除民主原则。与亚文化右翼极端主义相比,新纳粹的特点是政治活动性更强。新纳粹中的大部分人直接认同政治领导层的取向和纳粹时代的种族主义情绪,并将这种专制的国家秩序视为理想。“然而,在部分群体中,阿道夫-希特勒的政策被视为背离了所谓真正的国家社会主义的 „纯粹教义“。 兴起和传播 大约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主要在民主德国(1949-1990 年)形成了新纳粹组织,这些组织与老纳粹党不同,与第三帝国和阿道夫-希特勒政权没有直接联系。因此,新纳粹主义的代表主要是信奉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年轻人,他们也表现出较高的暴力倾向。 1996 年,德国国家民主党(NPD)联邦领导人乌多-沃伊特(Udo Voigt)成功地将越来越多的极右翼阶层和团体拉拢到自己的党内,公众政治活动也随之日益增多。自 1997 年以来,激进右翼每年都要举行 100 多次示威、游行和集会。 2000 年,由于极具攻击性和随时准备使用暴力,许多社团被取缔,而松散的人民团体(也称同志会)则应运而生。新纳粹人数为 2200 人。 […]

民族主义

在国际足球赛开始前,国歌响起,无数球迷身着自己球队的服装,声嘶力竭地高唱国歌。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这本身就是民族主义吗?还是纯粹爱国主义的表现?民族主义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定义 Duden 将民族主义一词定义为 „一种政治态度,在这种态度中,人们以夸张、不宽容的方式将自己国家的伟大和强大视为最高价值“。(Duden 201, 673)此外,它还可用于描述将政治文化群体整合到一个共同民族国家的努力(参见 Riescher 2005, 599)。 这清楚地表明了民族主义和民族这两个密切相关的术语之间的关联。民族主义可以带来民族国家或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反之,民族主义则是一种意识形态,可以被民族国家的代表所利用,或在政治上得到积极强化。根据这一观点,哲学家欧内斯特-盖尔纳(Ernest Gellner)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合法性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种族界限不得与政治界限重叠;特别是,在一个国家内,种族界限不得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分开。(盖尔纳,1995 年,第 8 页起)。 德国历史学家 Dieter Langewiesche 对这一定义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因此,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使传统秩序的解体和破坏合法化,并希望以新的东西取而代之–通过宣称这种新的东西,一个具有平等主义价值秩序的社会,作为一个国家,由一个集体,即同样平等主义的主权国家构成。这就是民族主义在历史上作为一种解放意识形态出现的原因“。(兰格维舍,1994 年,第 14 页) 民族主义是现代的产物 兰格维什将民族主义称为 „现代性的产物“。(兰格维什 1994 […]

神话

神话一词源于古希腊语 mýthos „寓言、词语、言论、传说、故事“,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参见 Duden 2015, 1113)。 很难找到一个让所有学科都满意的神话定义,因为神话的定义并不取决于其信息的对象,而是取决于其表达方式。神话有形式上的限制,但内容没有。最初的神话通过口头叙事流传下来,将人们对自身生存、社会和自然的基本体验连接成一个虚构的、情感的、象征性的世界结构(参见 Brandt 2004, 10 f.)。 神话是一种交流系统,是一种信息。因此,神话不是一个对象、概念或观念。相反,它是一种意义方式,一种形式(参见 Barthes 2010, 251)。通过传播系统,进入话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神话。在这方面,神话不是由其信息决定的,而是由其表达方式决定的(参见 Barthes 2010, 251)。一方面,神话被理解为描述真相的虚构文本;另一方面,神话被理解为虚构的、不可信的叙事,以编码的形式传达早期人类的知识和故事(参见 Barthes 2010, 252)。神话显示了文化的基础,大多具有多义性或多功能性。神话将人类生活的中心阶段主题化,传播神学和政治声明,从而解释和影响世界。除了咒语、故事和传说,神话还出现在仪式和节日中。然而,在科学论述中,神话一词的日常用语使用是避免的(参见 Waechter,2010 年)。 现代神话 在现代,一切都可以成为神话。在《现代神话词典》(Metzler Lexikon […]

元敏感性

元敏感性指的是以感同身受的方式识别交际冲突并间接解决冲突的能力,例如通过改变自己的交际行为。做到这一点的先决条件是对语言和非语言信号的感觉,以及对文化间冲突中可避免领域(如陈规定型观念的再现和污名化)的认识不断提高。(参见 Erll, 第 145 页)因此,元敏感性是对包括元交流在内的开放式交流形式的补充。   文献 Erll, Astrid/ Gymnich, Marion:《跨文化能力–在不同文化间成功沟通》。斯图加特:Klett,2007 年。

心态

心态一词起源于拉丁语(mens „关于心灵“)。在日常用语中,根据《杜登词典》,它指的是个人、社会群体甚至整个民族的 „思想和精神类型 „或 „特殊的思维和情感方式“。偏离自身 „规范 „和观念的特殊事物被称为心态。 专家学者扩展了这些意义的维度:“心态史意义上的心态是[……]社会群体中思维和情感的习惯或倾向以及想要或应该的总体“(Hermanns 1995, 77)。 历史心态 历史学家彼得-丁泽尔巴赫(Peter Dinzelbacher)强调了这些要素的相互性和时间维度。历史心态 „是在特定时期对特定集体形成影响的思维和情感方式与内容的集合体。心态体现在行动中“,丁泽尔巴赫解释道(Dinzelbacher 1993, 21)。然而,集体的思想内容并不是复杂的理论或思想体系,而是 „在一种文化中普遍有效的基本信念“(同上,23)。 语言学视角 语言学视角强调概念化的语言层面:“心智包含人类社会、文化和媒介的全部,因此也是语言行动的全部,并且是这一行动的基础,而这一行动通过语言变得可见和可重构“(Kreuz/ Mroczynski 2016, 2 f.)。然而,它 „首先是一个搜索词[……],因此具有吸引我们探索和描述在历史上或社会学上暂时还完全未知的精神状态的功能“(Hermanns 2012, 9)。此外,它还是 […]

多种语言

多语制–或多语主义–是指能够说或理解几种(多种)语言的能力(Duden,2018 年)。“这些多样化的语言不仅包括官方语言,还包括地区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手势语,甚至包括方言等语言变体“(Riehl,2014 年,9)。 极度模糊的概念 多语制这个(通用)术语同时涉及一个人在本体形成过程中语言习得的不同形式,以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机构中的使用(参见同上,9)。因此,在德语世界中,多语制、双语制以及多语言者(polyglot)经常被当作同义词使用。这表明该术语的定义不明确,且具有流动性(参见 Petersen 2014, 19)。相反,“多语制 „一词的特点是定义模糊,因为它包含了 „无限多层次的交际能力“(Hernig 2005, 163)。 总体而言,多语制是由四个定义标准确定的: 习得类型 这里指的是同时习得和连续习得,并有相应的区别。生活阶段(如童年或成年)起着决定性作用(参见 Lüdi/Py 2017, 7; Riehl 2014, 11 f.)。 社会条件 这一定义标准区分了个人、社会和机构的多语制(参见 Riehl 2014, […]

元文化人性化

元文化人性化一词可追溯到德国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精神分析学教授汉斯-基里安(Hans Kilian)。 历史渊源 德国科学和人文科学促进捐助协会的科勒基金会对基利安的思想和工作作了如下描述: „基利安概述了人类进化理论的基本特征,他将人类进化分为三个阶段(具体的发展模式与之相对应)。人类的生物发展被称为’人类化’。它主要由基因介导,基因的表达和选择受到表观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第二阶段为 „人类化“,其过程包括人类的社会化和文化化(基里安称之为跨文化发展)。 基利安(Kilian)关于第三阶段的理论(不完整)被他称为 „元文化人性化“,他将后现代视为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并且必须自己引导这一发展)。 不断扩大的鸿沟 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对时代的判断,即科技发展与人类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发展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20 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差异化的世界,在许多方面都是全球化的,人类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 (http://www.hans-kilian-preis.de/hans-kilian/grundlagen-seines-denkens)   文学 Köhler, Lotte/ Reulecke, Jürgen/ Straub, Jürgen (2011): Kulturelle Evolution und Bewusstseinswandel: Hans […]

多元文化

形容词 multicultural 来自拉丁语,由前缀 multi „多 „和动词词干 cultural 组成。 不过,多元文化一词必须与多元文化主义区分开来。前者指的是对一种状态的描述,而后者指的是一种政治运动和生活态度(参见 Beyersdörfer 2004, 43)。 多元文化是一个描述性术语,而多元文化主义则具有规范性含义(参见 Beyersdörfer 2004, 43)。根据 Mintzel 的观点,多元文化指的是一种社会事实:“即在一个社会或国家组织的社会/人口中多种文化共存的事实“(Mintzel 1997, 58)。(Mintzel 1997, 58)。 在这里,多元文化的现象非常突出:“无论是和平共处还是相互冲突,无论是共存还是融合。因此,多元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社会文化特征,即其多方面的文化差异,无论这种多元文化的基础是什么“(Mintzel 1997, 58)。(明采尔,1997 年,第 […]

元传播

元交流是指人们就交流本身进行交流。换句话说,就是就交流进行交流。例如,这可以通过评论、更详细的解释或以讽刺为目的的非语言眨眼来实现。(参见 Glück, 第 428 页)这些交流形式已经内化,很难与正常的对话区分开来,其特点是转换流畅(参见 Nünning, 第 490 页)。其目的是支持理解过程并找出误解的原因。 交流广场 弗里德曼-舒尔茨-冯-图恩(Friedemann Schulz von Thun)的交流广场(又称四边模式)为分析交流障碍提供了一个模型。根据这一模式,发信人和收信人可以从四个不同的方面来理解信息:  作为 – 事实信息(数据、事实、情况) – 自我披露(关于情感、价值观或特征的隐性或显性陈述) – 关系(对对方的态度) – 呼吁(行动指示) 当双方的沟通水平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元沟通冲突。例如,如果一个信教的人出于自我披露的目的,向另一个信教的人透露自己的无神论立场,那么这个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负面的关系暗示。反之,信教者的自我披露也会被对方理解为具有吸引力。通过元交流反思两人此刻所处的层次,这种误解就可以化解。 因此,元交流构成了与隐性元敏感性相对应的显性元敏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