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主义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在跨文化交流和营销管理等许多领域都有具体的含义和应用。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是当前政治学领域多中心主义概念的代表人物。
理论渊源
1956年左右苏联去斯大林化后,托利亚蒂提出了多中心主义,呼吁共产主义权力下放。 他是第一位放弃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呼吁共产主义制度多中心化的共产主义领导人,即政治领导权下放,从而承认党派自治或共产主义运动的多元化。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多中心主义被理解为当时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状态,即意识形态权力中心不再集中组织,而是由多个中心组成。
跨文化交流背景
在跨文化行动背景下,多中心主义意味着承认文化的自主性,尤其是承认非本民族文化的自主性。这就要求对行动背景的解释与自己的文化经验和态度脱钩,从而使自己的评价客观化。因此,多中心主义与民族中心主义相反,后者将自己的文化置于中心位置,并将其作为评价标准。
然而,为他人塑造自己的形象是人类的天性。“他者形象,即对他者的认知形式,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组成部分“(Lüsebrink,2016 年)。自我建构的他者形象影响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体验。牢固构建或明显偏离的他者形象会对交流产生抑制作用。
多中心主义可以理解为对其他文化采取开放、无偏见的态度,这种态度应与自身对他人的印象相分离。
企业管理中的多中心主义
多中心主义的概念在国际企业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公司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在贸易关系中,这些公司必须在本地传播工作和全球传播管理之间取得平衡。Lies 的 Praxis des PR-Managements 一书更详细地分析了这种沟通状况所带来的问题。
特别是在国际营销领域,本地营销框架和国际营销框架之间存在差异。根据市场的不同,必须对营销管理进行调整,使核心信息也能按计划被接收。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著作提到了多中心战略,即市场营销理念的公关内容和信息应针对 „东道国 „的特点。而民族中心战略则与之相反,公司从 „自己的文化框架 „出发进行论证。这种战略的目的不是与东道国达成相同的价值观。相反,重点在于共同事业的意愿。自身的文化价值观不应妨碍合作。
多中心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将自身的评价标准与特定文化价值观脱钩。
文献
Holz, Hans Heino (1972): Currents and Tendencies in Neo-Marxism. 慕尼黑: 慕尼黑:Hanser.
Lies, Jan (ed.) (2015): Praxis des PR-Managements. Strategies – instruments – application. 威斯巴登: Springer Gabler.
Lüsebrink, Hans-Jürgen (2016):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foreign perception, cultural transfer. 斯图加特:J. B. 梅茨勒。
Neubert, Harald (2009): Line Gramsci – Togliatti – Longo – Berlinguer.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革新或修正主义。汉堡:VSA。
Schönhuth, Michael: Das Kulturglossar. http://www.kulturglossar.de/html/p-begriffe.html#polyzentrismus https://educalingo.com/de/dic-de/polyzentrismus [09.02.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