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白是指对作为社会类别的白进行有区别的、反思性的审查,它建立在学术和政治方法之上。德文直译Weißsein(白色)在研究中很难被接受,因为它给人的印象是主要指人们的肤色。然而,主要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力等方面,这与人们作为白人的社会标记是相辅相成的(参见Tißberger 2017, 16)。
白作为一种规范–思维的错误
批判性白色概念的根本是这样一个假设:白人将他们的肤色和相关的社会特权理解为规范,而那些被社会标记为非白人的人则被认为是外来的。这种所谓的他者化过程导致白人将自己确立为规范,从而表现出他们的社会权力地位,尽管这是毫无根据的(参见Albrecht 2017, 232)。这种下意识的思维模式,不管是否有意,都会导致种族主义的思维方式,可以理解为结构性种族主义的表现(参见Hyatt 2015)。
批判性白度研究的起源
批判性白度研究建立在文学学者贝尔-霍克斯(Gloria Jean Watkins)的洞察力上,即美国的种族总是指非白人。相应地,在有种族标记和无标记的白人之间做出了区分。从美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种族 „隔离和种族主义来看,这显示了霸权结构的再现,而这种结构是没有理由的,也是无法证明的。类似的社会结构在德国也是可以识别的,这与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政策密切相关(参见Hyatt 2015)。
文献资料
Albrecht, Monika (2017): 白度。In: Göttsche, Dirk/ Dunker, Axel/ Dürbeck, Gabriele (eds.): Handbuch Postkolonialismus und Literatur. Stuttgart: Metzler.
Hyatt, Millay (2015): Whiteeness as Privilege. https://www.deutschlandfunk.de/critical-whiteness-weisssein-als-privileg.1184.de.html?dram:article_id=315084 [March 2020].
Tißberger, Martina(2017): 批判性的白色。论种族主义和性别交叉的霸权主义自我反思的心理学。威斯巴登: Spr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