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制–或多语主义–是指能够说或理解几种(多种)语言的能力(Duden,2018 年)。“这些多样化的语言不仅包括官方语言,还包括地区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手势语,甚至包括方言等语言变体“(Riehl,2014 年,9)。
极度模糊的概念
多语制这个(通用)术语同时涉及一个人在本体形成过程中语言习得的不同形式,以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机构中的使用(参见同上,9)。因此,在德语世界中,多语制、双语制以及多语言者(polyglot)经常被当作同义词使用。这表明该术语的定义不明确,且具有流动性(参见 Petersen 2014, 19)。相反,“多语制 „一词的特点是定义模糊,因为它包含了 „无限多层次的交际能力“(Hernig 2005, 163)。
总体而言,多语制是由四个定义标准确定的:
习得类型
这里指的是同时习得和连续习得,并有相应的区别。生活阶段(如童年或成年)起着决定性作用(参见 Lüdi/Py 2017, 7; Riehl 2014, 11 f.)。
社会条件
这一定义标准区分了个人、社会和机构的多语制(参见 Riehl 2014, 12)。
能力
奥克萨尔对多语制的定义(奥克萨尔,1980 年,43 页)经常被使用,并被描述为能力水平:“我对多语制的定义是功能性的。它的前提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多语言者在必要时可以轻松地从一种语言切换到另一种语言。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可以截然不同–根据交际行为的结构,包括情况和话题,在一种语言中可以使用口才较差的代码,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则可以使用口才较好的代码“(Lüdi/Py 2017, 8)。
语言组合
这指的是相关语言的地位。多语制的特点要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国际声望的充分发展的文化语言,如德语-俄语,要么是一种具有区域性交际半径的语言,如方言(参见 Lüdi/ Py 2017, 6; Riehl 2014, 16 f.)。
走出单语主义的迷思
多语制常常被宣称为独一无二的东西,而单语习惯似乎是制度性的。然而,在全球化社会中,单语主义更有可能被视为一种 „稀有“(参见 Boschung/ Dietrich 2011, III; Riehl 2014, 9 f.)。Natarajan 甚至谈到了单语言者的发明:“时至今日,在多样性的背景下,多语言和多语言性显然得到了强调,但在主流思想的框架内,人们仍然认为每个人只有一种语言,即’语言’。因此,人们不会认为一个人具有多种语言的不同能力。因此,多语言者缺乏识别、命名和描述的可能性“。(Ziese/ Gritschke 2016, 261)。
多语制的原因大多是政治(如移民)、经济或历史原因。自然多语制和以教学为中介的多语制也有所区别。
文献
Boschung, Dietrich/ Riehl, Claudia M. (eds.) (2011): 历史上的多语言:科隆大学古代地中海文化中心(ZaKMiRa)和语言多样性与多语言中心(ZSM)研讨会,2008 年 7 月。 亚琛:Shaker.
Duden (2018): Multilingualism | Spelling, Meaning, Definition. https://www.duden.de/rechtschreibung/Mehrsprachigkeit [22.06.2018].
Hernig, Marcus (2005): 德语作为一门外语。导论。威斯巴登: VS.
Lüdi, Georges/ Py, Bernard (2017): 通过移民实现双语:以纳沙泰尔(瑞士)的两个移民群体为例,介绍多语制研究。图宾根: Niemeyer.
Oksaar, Eis (1980): Multilingualism,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Conflict. In: Nelde, Peter Hans (ed.): Sprachkontakt und Sprachkonflikt. Wiesbaden: Franz Steiner.
Petersen, Inger (2014): Writing ability and multilingualism. 柏林:De Gruyter。
Riehl, Claudia M. (2014): 多语制:导论》。达姆施塔特:WBG。
Ziese, Maren/ Gritschke, Caroline (2016): Geflüchtete und kulturelle Bildung. 新实践领域的格式和概念。比勒费尔德:Tran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