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 „是指用黑色油漆对白人进行化妆,使其看起来有不同的肤色。这种做法在德国各地普遍存在,例如在戏剧表演、狂欢节游行或颂歌演唱团体中使用。除了视觉上的变化,黑脸也有一个政治层面,近年来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参见Voss 2014, 103)。
殖民地传统
„Blackfacing / 黑脸是一种戏剧和娱乐化装术,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但在欧洲殖民统治初期也被欧洲人所接受。“ (Khabo Koepsell 2015, 48)在所谓的 „民谣表演 „中,白人演员用黑色颜料或木炭将自己化妆,“描绘出黑人的种族主义定型观念。[……]黑色的肤色,在黑脸的传统中,一直代表着原始性和精神限制“。(Khabo Koepsell 2015, 48)因此,当代黑人面孔利用了种族主义的传统,并再现了这些传统。
德国的黑脸现象
近年来,在德国举行的文化活动中,使用黑脸的情况被讨论得极为严厉。例如,2012年1月5日柏林Schlosspark剧院的戏剧作品Ich bin nicht Rappaport(我不是Rappaport),或者2013年12月ZDF的节目Wetten, dass…? 中,奥格斯堡市民装扮成Jim Knopf和火车头司机Lukas。即使德国的扮黑脸并不直接具有美国吟游诗人表演的传统,而且对上述例子负责的人的意图也不能被认为是种族主义的,但扮黑脸是建立在由殖民历史形成的定型观念和种族主义思想之上的。
种族主义与意图无关
有色人种(例如Bühnenwatsch协会的活动家)批评 „白人定义种族主义的权力“(Ganz 2012, 127),并指出,种族主义往往是结构性的,可以不顾意图地实施。例如,希尔顿观察到,在塞雷娜-威廉姆斯的网球比赛中,观众席上有人给自己涂黑脸,他指出:“有些人认为,在赛车以及其他体育和休闲活动中涂脸是善意的,对所有人都很有趣。对这些人来说,黑脸属于无害和无害的乐趣。然而,对它的另一种解读是,就其对黑人和苗族社区的影响而言,任何黑脸的表演都不可能是中性的。不可否认的是,黑人和少数民族社区对黑脸的表演很敏感,因此也很脆弱“。(Hylton 2018,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