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
  • Info
  • Materialschrank
  • Lexikon
  • E-Learning
  • Seminare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突出文化以及自然特征,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的190个成员国于1972年批准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这一方面是为了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和保存各种文化和自然资产。同时,它保证 „前人的遗产[……]可以传给后代“(Hauser-Schäublin/ Bendix 2015, 52)(参见Hauser-Schäublin/ Bendix 2015, 51 f.)。

延伸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1972年的有形世界遗产概念进行了补充,因此,从那时起,以下领域被认为是值得保护的:

– 口头传播的传统和表达方式,包括语言

– 表演艺术

– 社会习俗、礼仪和节庆

– 与自然和宇宙有关的知识和习俗

– 传统工艺技术(参见Eggert/Mißling 2015, 63 f.)。

因此,根据2003年的公约,文化表现形式受到保护,“[……]民族群体经常认同自己,[……][它们]代代相传,具有]形成身份的效果和意义“(Eggert/Mißling 2015, 64)。

公约》的目标

保护濒危文化表现形式的措施一方面是为了保存和促进它们的活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在地方、 国家和国际层面提高对它们重要性的认识。因此,与此同时,“数百年的传统和习俗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非物质部分得到了保存“(Dippon/ Siegmund 2010, 32)。

实例

自2013年以来,德国一直是世界遗产网络的成员,其口号是 „知识。知道。自2013年以来,德国一直关注在国家层面上保护、维护和促进活的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四个类别表达了这种多样性:

  1. 一年中的习俗和节日

– 例如,哈兹山的颂歌或雀鸟表演。

2.人与自然

– 例如,助产术或德国面包文化

3.音乐和(身体)语言

– 例如:合唱或诗歌朗诵会

  1. 社区生活

– 例如,东弗里斯兰的茶文化(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

更多的例子可以在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找到:www.unesco.de/kultur-und-natur/immaterielles-kulturerbe/immaterielles-kulturerbe-deutschland/bundesweit。

虽然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了德国层面的多样性,但在国际层面上,有三个名录可供保护:

1.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 目的:使世界文化多样性有更大的知名度,同时使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提高。

– 例如:中国剪影

第二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目标:对受到全球/地方发展威胁的文化形式实施快速措施。

– 例如:拉脱维亚的天主教少数民族苏伊蒂人的文化区。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良好做法登记册

– 目标:突出示范项目

– 例如,巴西的凡丹戈活体博物馆(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Eggert/ Mißling 2015, 68)。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的弊端

尽管2003年《公约》旨在帮助促进和重视世界范围内的活的文化遗产,并抵制文化标准化,但也存在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相关的问题和挑战。下面的清单说明了这些问题:

– 公约的工具化导致了活的文化遗产的僵化、法典化和博物馆化。

– 某些充满价值的表述被创造出来,并被认为是真实的或值得保护的。

– 国家希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来创造某种形象。

– 尽管社区和团体作为文化传承人是关注的焦点,但谁被认为是文化传承人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主要是国家的责任,因此,共同决定的权利取决于政治或等级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必须首先建立。

– 确定、提名和实施保护措施是国家的任务,因此,上述名单总是基于选择过程,这就有可能重现权力的不平衡,因为在提名过程中,是否适合成为世界遗产,那些以吸引人的方式展示其文化形式的人就被包括在内。

– 结果:强国的霸权

– 对文化形式行使控制权

– 商业/工业营销

– 政治、经济和理想主义的价值化(参见Eggert/Mißling 2015, 65-77)。

 

文学

Dippon, P./ Siegmund, A. (20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的教育诉求–在世界遗产公约和地方实践之间的紧张关系领域的当前评估。In: Ströter-Bender, J. (ed.):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教育的立场和讨论。马尔堡,31-43。

Eggert, A./ Mißling, S. (2015):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In: Groth, S./ Bendix, R./ Spiller, A. (eds.): Culture as Property: Instruments, Cross Sections and Case Studies. 哥廷根,61-77。

Hauser-Schäublin, B./ Bendix, R. (2015): 世界遗产。In: Groth, S./Bendix, R./ Spiller, A. (eds.): Culture as property: instruments, cross-section and case studies. 哥廷根,51-58。

UNESCO1 (n.d.): https://www.unesco.de/kultur-und-natur/immaterielles-kulturerbe/immaterielles-kulturerbe-deutschland [01.02.2019].

UNESCO2 (n.d.): https://www.unesco.de/kultur-und-natur/immaterielles-kulturerbe/immaterielles-kulturerbe-deutschland/bundesweit [01.02.2019].

UNESCO3 (n.d.): https://www.unesco.de/kultur-und-natur/immaterielles-kulturerbe/immaterielles-kulturerbe-weltweit [01.02.2019].

https://www.youtube.com/@hyperkulturell

Themen

Antisemitismus Benjamin Haag Bulgarisch Chinesisch Diskriminierung Diversität Dänisch Englisch Estnisch Finnisch Flucht Flüchtlinge Französisch Griechisch Heimat Identität Indonesisch Integration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 Interkulturelles Lernen Islam Italienisch Japanisch Koreanisch Kultur Lettisch Litauisch Migration Niederländisch Norwegisch Polnisch Portugiesisch Rassismus Rumänisch Russisch Schwedisch Slowakisch Slowenisch Spanisch Tschechisch Türkisch Ukrainisch Ungarisch Werte
✕
© 2024 Hyperkulturell.de       Impressum      Nutzungsregeln       Datenschu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