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矫正一词可以理解为一种过度的适应。Günthner报告了以下事件:一个来德国读博士的中国交换生给他未来的博士生母亲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其中他非常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愿望,即他如何想象自己到达东道国并在那里停留。他说他想什么时候被人从机场接走,他的办公室应该如何布置,以及应该为他找到一个合适的公寓。
过度适应
这封邮件似乎是一个指令或规定。显然,这位中国客座学生误解了德国人刻板印象中所说的明确、清晰和直接。这是一个过度适应的例子。相反,例如德国人在中国非常谨慎、极其礼貌的行为,可以理解为过度适应,因为它由于不匹配而导致疏远。
另一个人是怎么做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适应。这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每一个(不仅仅是跨文化)交流都是以互动为特征的。因此,问题始终是:对方在做什么?如果有人试图适应对方,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这样做是正确的,也不意味着对方愿意这样做。从道德上讲,一个人为什么要单方面适应,也是值得怀疑的。这里的实际问题还在于,单方面的适应是否能够长期持续,或者是否会导致死胡同。
异化的危险
恰恰是行为和行动上的差异,在跨文化的接触中往往很吸引人。此外,对方可能会问自己同样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以适应性的方式行事。然后会发生什么呢(比较反纠错)?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实际上是为了和睦相处,但过度纠正会导致疏远。
文献
Günthner, Susanne (1993): 跨文化交流中的话语策略。对德中对话的分析。
Polfuß, Jonas (2012): 针对中国参与者的批判性文化同化者德国。见:《跨文化杂志》,第17期,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