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性(transculturality)一词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社会概念,最初用于拉丁语系和英美国家,现在正越来越多地进入欧洲的话语体系(参见 Lüsebrink 2012, 19)。跨文化来自拉丁语trans „越过、超越 „和cultus „培养、研究“,它描述的是文化跨界的现象和过程,可导致文化界限的软化或消解(参见Richter 2011, 27)。
韦尔施认为的跨文化性
„跨文化性概念指的是文化的这种变化状态,并试图从中得出必要的概念和规范性结果“(Welsch 1995, 42)。20 世纪 90 年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首次为德语世界定义并创造了 „跨文化性 „一词:“我们的文化事实上早已不再具有同质性和分离性,而是以混合和相互渗透为核心特征。我称这种新的文化形式为跨文化,因为它超越了传统的文化概念,理所当然地跨越了传统的文化界限。跨文化性这一概念旨在揭示这种变化了的文化构成“(Welsch,1997 年,4)。由此,他首次建立了一个具有网络特征的文化概念,与之前的单一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内部多元化和外部跨界
与多元文化主义和跨文化主义相反,“跨文化性 „一词既不是指 „并存“,也不是指 „共存“。相反,跨文化过程通过相互影响产生了新的文化特质,并以多元文化身份的形式在个人身上表现出来(参见 Otiz 1947, 97 f.)。通常,但并非必然,跨文化过程会发展出一种从跨文化到融合的动力(参见 Lüsebrink 2012, 20)。
跨文化性更多地将文化理解为分散的、相互影响和不断变化的规则体系,而不是静态的、受地缘政治限制的秩序。
文献
Otiz, Fernando (1947): 跨文化 „的社会现象及其重要性。In: ders. (ed.): Cuban Counterpoint. 烟草与糖。杜伦/伦敦:杜克大学出版社,97-103。
Lüsebrink, Hans-Jürgen (2012): Lüsebrink, Hans-Jürgen (2012):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Foreign Perception, Cultural Transfer. Stuttgart: J. B. Metzler.
Richter, Nina (2011): Third Culture Kids. Transcultural Childhood and Youth Experiences. Marburg: Tetum.
Welsch, Wolfgang (1995): 跨文化性。On the Changing Constitu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es. In: Institute for Foreign Cultural Relations (ed.): Migr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Focus of the Journal for Cultural Exchange. 1/45, Stuttgart, 39-44. http:// www.forum-interkultur.net/fileadmin/user_upload/pdf (2006).
Welsch, Wolfgang (1997): Die veränderte Verfassung heutiger Kultu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