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compet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 „能力“(competence)。跨文化能力(拉丁语 inter „之间“)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成功地共同交流和行动。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 „治疗、关怀“,通常理解为包括一切培养出来的东西,即受人影响的东西(参见 Pohl 2008, 9)。
跨文化能力与交际
跨文化能力的基本含义是处理陌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参见 Pohl 2008, 9)。所谓跨文化能力,是指充分应对外国文化及其成员的能力(参见 Lüsebrink 2012, 9)。Barley 指出,“只有与外来文化相遇,文化才能显现“(Barley 1999, 9),并将其与人体解剖学相比较:“我们自己的文化就像我们自己的鼻子。我们看不到它,因为它就在我们眼前,我们习惯于直接透过它看世界“(Barley 1999, 9)。(贝利,1999 年,第 9 页)
同理心、技能、知识
跨文化能力是多方面的,因此不能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能力。跨文化能力涉及语言、非语言和准语言层面的交流能力的最广泛领域–行为和理解能力也是如此。总之,跨文化能力包括三个主要方面:情感、实用和认知技能(参见 Lüsebrink 2012, 9)。Bolten 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一种 „不断发展并与其他基本能力有效互动的技能“(Lüsebrink 2012, 10)。
跨文化学习的层次
Pauline Clapeyron 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她将跨文化能力作为跨文化学习的一个学习目标,据此,跨文化学习发生在情感层面(自我能力和提高认识)、认知层面(事实能力和知识传授)、交际层面(社会能力和移情能力)和行为层面(行动能力和跨文化技能实践)(参见 Flüchtlingsrat Schleswig Holstein 2004, 7 f.)。
与 Bolten 一样,她认为跨文化能力不是一种后天习得的静态技能,而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能力意味着 „我们作为个人已经发展了在不同的情况下、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和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也意识到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根植性“(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难民理事会,2004 年 7 月)。(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难民委员会,2004 年,9)。
文学作品
Barley, Nigel (1999):《悲哀的岛民》。作为英国人的民族学家。慕尼黑: Klett.
Clapeyron, Pauline (2004): 社会教育工作中的跨文化能力。In: Flüchtlingsrat Schleswig-Holstein: 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 in der pädagogischen Praxis. 简介。手册:http://www.forschungsnetzwerk.at/downloadpub/perspektive_interkulturelle_Kompetenz_equal.pdf [19.06.2018].
Gnahs, Dieter (2007): Kompetenzen – Erwerb, Erfassung, Instrumente. In: German Institute for Adult Education (ed.): Studientexte für Erwachsenenbildung. 比勒费尔德:贝塔斯曼。
Lüsebrink, Hans-Jürgen (2012): Lüsebrink, Hans-Jürgen (2012):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foreign perception, cultural transfer. 第 3 版。斯图加特:Carl Ernst Poeschel。
Pohl, Reinhard (2011):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Pohl, Reinhard (ed.): Germany and the World. 基尔:杂志。
Straub, Jürgen/ Weidemann, Arne/ Weidemann, Doris (2007): Handbuch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und Kompetenz. 基本概念-理论-应用领域。斯图加特:Carl Ernst Poesc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