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的汤加语(’tapu‘ o. ‚ta pu’),在詹姆斯-库克的航海过程中被记录下来,随后该词也在欧洲流行开来。最初,这个波利尼西亚词语具有宗教-魔法的含义(参见 Freud 2014, 635),可以指神圣、不可触碰的东西,也可以指不纯洁、被禁止的东西(参见同上,629)。尽管该术语源于波利尼西亚的文化空间,但它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其他所有文化中都能找到(参见 Wundt 1926)。
跨文化现象
在今天的语言使用中,禁忌是一种深深内化于社会的禁令,作为一种不成文的、部分是无意识的法律,它要求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保持某种省略或沉默(参见 „禁忌研究“)。詹姆斯-弗雷泽(James G. Frazer,1854-1941 年)等人曾对这种跨文化的社会禁忌现象进行过研究,并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年)撰写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将其纳入科学论述。弗雷泽第一个将禁忌描述为一种跨文化现象,其作用是巩固社会秩序体系,而弗洛伊德同样将禁忌视为一种个人心理现象(参见 Emrich 2015, 13),其作用是压制某些欲望。“禁忌的基础是一种被禁止的行为,在无意识中存在着对这种行为的强烈倾向“(弗洛伊德,2014 年,第 641 页),这也解释了人们对禁忌的态度从根本上是矛盾的,既敬畏又反感(参见同上,636 页)。与此同时,禁忌已成为心理学、社会学、人种学、宗教学、文化研究或语言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
禁忌的类型
禁忌有不同的类型,如宗教禁忌、性别禁忌或礼貌禁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区分针对行动、交流和某些概念、物品、地点、思想甚至情感的禁忌(参见 Balle)。不过,如果禁忌指的是某一特定对象或人,那么应该指出的是,被视为禁忌的并不是禁忌对象本身,而是针对禁忌对象的某种行为或态度(参见 Scholz),即以某种方式触摸、注视、命名或思考禁忌对象。
常见的禁忌话题包括死亡、疾病、排泄物和某些身体机能、月经、生殖器、一般或个别群体(如老年人或残障人士)的性行为、成瘾,以及谈论对指定性别角色(母亲/照顾者角色)的不满、心理问题或一般负面情绪。禁忌通常还禁止乱伦、食人族、食用某些动物或产品、特定的政治辩论或针对政治正确行为者*的 „言论禁令 „指控。
禁忌与禁令
尽管禁忌标志着被禁止的事物,但它通常有别于传统的禁令。一般的禁令是明文规定的,而禁忌则是在幼儿时期根据文化框架内的社会化潜移默化的。同样,违反禁忌不会像违反禁令那样受到惩罚,但往往会引起羞耻或厌恶等反应(参见 Reimann 1989, 421),并受到社会制裁(参见 Kraft 2004, 9-15)。禁止可以被谈论甚至讨论,而“[禁忌]实际上是禁止自身。[……]禁忌的禁止缺乏任何正当理由[……];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理解的,但对受其统治的人来说,它们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弗洛伊德,2014,629)。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是对现有禁忌的讨论也是禁忌的(参见 Balle)。而 „最奇怪的是,无论谁成功地触犯了这样的禁忌,他本身都具有被禁忌者的特征[……]“(弗洛伊德,2014,632)。然而,这种禁忌与禁止的并置与其说是严格的二分法,不如说是两个池子之间的连续体(参见 Schröder 2003, 310)。
禁忌的功能与违背
社会禁忌限制了个人行动的可能性,因此一方面具有压制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巩固政治条件或防止言论。由于禁忌具有支持社会秩序的功能(参见 Betz 1978, 144),它们也可以缓解、保护甚至形成个人的身份认同(参见 Base 2007)。它们具有 „规范行为、建立界限、承认权威的社会功能,例如,确保财产和权力关系以及某些社会秩序“(Reimann 1989, 421)。
因此,打破禁忌也会威胁到适用禁忌的整个社会群体(参见 Freud 2014, 616)。因此,为了避免触犯禁忌,可以观察到不同的语言和非语言应对策略(参见 Schröder 2003, 311)。例如,“在尊重禁忌的同时又不否定自己的对话需求,委婉语是一种理想的程序“(Reuter 2009, 19)。根据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可以观察到不同的语言方法来触及禁忌。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
在与另一个文化群体接触时,意识到潜在的冲突话题并找到一种尊重的方式来处理它们尤为重要(参见 „禁忌研究“)。了解哪些事情不能谈,哪些行为不能做,也是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禁忌是历史形成的,并在不断变化,因此也与各自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参见 Kraft 2004, 9-15)。因此,有许多禁忌只适用于特定的文化圈。由于这些禁忌并不明确,因此存在无意触犯禁忌的危险。同样,有些禁忌在不同的文化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如乱伦禁忌。然而,不仅禁忌的领域是文化特有的,禁忌的程度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也是文化特有的(参见 Danninger 1982, 237)。因此,“关于可能的规避策略(以及)对禁忌现象的容忍度的语言知识“(Schröder 2003, 314)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文献
Balle, Christel: Taboo Concept. https://www.kuwi.europa-uni.de/de/lehrstuhl/ehemalige_professoren/sw2/forschung/tabu/tabubegriff/index.html (14.09.2020).
Base, Gerhard: Über Tabus und Tabuisierungen. In: Taboos und Grenzen der Ethik. Ed. by Michael Fischer and R. Kacianka. Frankfurt a. M.: Peter Lang 2007 (= Ethik transdisziplinär 7). S. 13-30.
Betz, Werner: Taboo. Words and Change. In: Meyers Enzyklopädisches Lexikon. Ed. by Bibliogr. Institut. Mannheim: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1978 (= Vol. 23). S. 141-144.
Danninger, Elisabeth: Taboo areas and euphemisms. In: Language Theor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Festschrift für Alfred Wollmann zum 60. Geburtstag. Ed. by Werner Welte. Tübingen: pp.
Emrich, Matthias: Introduction. 禁忌文化》。In: Texts and Taboo. On the Culture of Prohibition and Transgression from Late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Alexander Dingeldein 和 M. Emrich 编辑。比勒费尔德:Transcirpt 2015(= Mainzer Historische Kulturwissenschaften 21)。S. 7-18.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图腾与禁忌》。In: Collected Works. 科隆:Anaconda 2014. pp.
Kraft, Hartmut: Taboo. 魔法与社会现实》。杜塞尔多夫:沃尔特 2004 年。
Reimann, Horst: Taboo. In: Staatslexikon. 法律-经济-社会五卷本。由 Görres Society 编辑。第 7 次全面修订版。Freiburg: Herder 1989 (= vol. 5). S. 420-421.
Reuter, Ursula: Language and Taboo. 法语和意大利语委婉语释义》。图宾根: Max Niemeyer Verlag 2009 (= Beihefte zur Zeitschrift für Romanische Philologie 346).
Scholz, Alexander: Handout for the lecture: Tabu – Ein ethnophänomenologischer Deutungsansatz. https://www.kuwi.europa-uni.de/de/lehrstuhl/ehemalige_professoren/sw2/forschung/tabu/weterfuehrende_informationei/alexander_scholz/index.html (14.09.2020).
Schröder, Hartmut: Taboo. In: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German Studies. Ed. by Alois Wierlacher and A. Bogner. Stuttgart: Metzler 2003. pp.
禁忌研究。https://www.kuwi.europa-uni.de/de/lehrstuhl/ehemalige_professoren/sw2/forschung/tabu/index.html (14.09.2020).
Wundt, Wilhelm: Völkerpsychologie. 语言、神话和习俗发展规律探究》。4th vol. 第 4 版。Leipzig: Scientia Verlag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