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
  • Info
  • Materialschrank
  • Lexikon
  • E-Learning
  • Seminare
✕

男权主义/霸权男性气质

大男子主义和霸权男性气质是一种运动的名称,同时也是性别研究的术语。它们既指男女之间的关系,也指男性自身之间的关系。首先,它涉及到对男性 „至高无上“(BI 2020)的要求、与此相关的对从属地位的接受,以及如何在每种情况下证明这种要求是合理的(参见 Meuser;Scholz, 24)。

男性主义

男性主义(也称大男子主义)是指真正倡导男性权利的国际男性权利运动。作为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反动,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以及后来在北欧也出现了各种男权运动,但它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女权主义者主张所有性别享有平等权利、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性别关系平等,而男性主义者运动则毫无例外地主张男性的权利(参见 „男性主义“)。在这里,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不同的表现形式。确切的取向应区分为反女权主义、明确的厌女症或保护和扩大男性权利。

术语的起源

早在 1911 年,学术期刊《自由女性》(The Freewoman,OUP 2020)就使用了 „男性主义“(masculinism)一词。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社会学界才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部分原因是男性的经典形象被认为是 „不容置疑的理所当然“(Baur; Luedtke 2008, 8)。因此,妇女、对妇女的歧视和女权主义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参见 Baur; Luedtke 2008, 7)。在向后工业社会转变之后,男性似乎获得了一种新的、以前未知的形象(参见 Baur; Luedtke 2008, 8)。罗伯特-康奈尔(Robert Connell)特别提出了 „霸权男性气质“(hegemonic masculinity)一词,因此该词成为男性气质研究中的决定性术语(参见 Meuser; Scholz 2012, 24)。因此,该术语起源于科学研究,但也越来越多地被男性运动作为一种自我称谓使用(参见 Baur; Luedtke 2008, 8)。

定型性别角色的取向

传统的角色模式,或者说历史上的角色模式,即男性作为一家之主和养家糊口的人,而女性则负责照顾家庭和孩子,在我们的社会中已基本松动,或者说到目前为止已不像几十年前那样明显(参见 Claus 2014, p.14 f.)。尽管如此,仍有一些理想的两性观念需要遵守。例如,男人的特征是强壮,这除了意味着身体强壮外,还意味着表现出感情或情感上的脆弱是不男子气概的。男性主义者关注的是对现有男性气质观念的论述(参见 Claus,2014 年,第 49 页)。然而,在这一点上必须指出的是,运动内部对于 „新男性气质 „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没有达成共识(参见 Claus 2014, 第 13 页)。特别是在反女权主义或厌恶女性的思潮中,似乎旧有的角色图式想要被重新征服。

男权运动背景下的意义

男性权利运动“、“承诺守护者 „或所谓的 „神话诗意男性运动“(参见 Martschukat 2008, 48-49)等团体批评女权主义争取平等权利的努力歧视和压迫男性,造成了 „男性危机“(参见 Feldmann 2013, 478)。例如,否认对女性的歧视是因为男性在其他领域也处于不利地位。在这方面,人们经常提到预期寿命缩短、强制战争和监护方面的歧视。另一些人则主张基于自然或宗教的男性至上权利(参见 Vahsen 2002, 249),或希望回归自然而强大的男性气质(参见 Martschukat 2008, 47-48)。这些不同的阵营在对性别差异的自然主义和本质主义理解上存在重叠(参见 Connell 2015, 95),因此,即使是较为 „温和 „的潮流也大多再现了存在问题的性别关系。

在许多情况下,大男子主义现象被描述为 „厌恶女性和仇视同性恋“,因为它的作用是 „维护和稳定男性占据的权力结构“(Vahsen 2002, 253)。因此,大男子主义倾向主张巩固父权统治关系并使之合法化,从而形成霸权男性气质。

霸权男性气质

霸权男性气质的概念可追溯到澳大利亚社会学家雷温-康奈尔(Raewyn Connell,生于 1944 年),尽管受到各种批评(参见 Meuser 2016, 221),但它仍是社会学男性气质或性别研究的核心概念。与之前占主导地位的性别角色理论相比,康奈尔的方法具有可用于研究男性气质与权力之间联系的优势(参见康奈尔,2015,72)。

康奈尔方法的核心是假定存在多种男性气质(以及女性气质,参见 May 2010, 131),它们会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并同时共存于一个社会中(参见 Vahsen 2002, 253)。康奈尔在她的相关著作《造就的人》(The Made Man)中将男性气质描述为霸权气质,这种气质在每种文化和每个时代都是占主导地位的。

„‚男性气质’是性别关系中的一种立场;男性和女性占据这些立场的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对身体体验、人格和文化的影响“(Connell,2015,124)。

 

在此,康奈尔的霸权男性概念基于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根据他的 „阶级和国家理论的霸权概念“(May 2010, 141),“统治[……]因此通过对共同价值观和共同解释模式的承诺而发挥作用“(Meuser 2015, 10)。在帝国结构中,权力是通过胁迫而存在的,与此相反,霸权统治关系的标志是 „下属的[默示]同意“(Meuser 2016, 220)。

然而,霸权男性气质不应被理解为所有男性普遍具有的一系列特征,而是作为一种秩序或模式系统发挥作用(参见 May 2010, 129)。它被视为由少数精英建立并构建社会关系的男性气质理想(参见 Meuser 2016, 221)。这是因为霸权男性气质以两种方式为自己划界:既与女性气质划界,也与其他形式的男性气质划界(参见 Vahsen 2002, 248)。布迪厄同意男性气质的这种双重支配关系(参见 Meuser 2016, 221),他写道,男性气质是一个 „极具关系性的概念,是在其他男性之前并为其他男性而构建的,是与女性气质相对立的,是出于对女性气质的一种恐惧“(Bourdieu 2005, 96)。康奈尔将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男性气质概念称为跨国商业男性气质(参见 Meuser 2015, 12)。

男性气质“–拉温-康奈尔的分类

霸权男性气质与其他三个上位男性气质类别之间既存在支配关系,又存在紧张关系,康奈尔将其区分如下:

  1. 从属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相一致,偏离男性特质异性恋规范形象的男性受到贬低。这既涉及同性恋(或非二元)身份概念,也涉及其特征被刻板地解释为女性化的男性(参见 Connell 2015, 131-132)。
  2. 边缘化的男性气质:受种族主义(或阶级歧视)影响的男性从父权制权力结构中获益也较少(参见 Connell 2015, 134)。特别是,“危险的黑人 „这一种族主义主题为白人父权制的权力结构服务。
  3. 共谋男性气质:其特点是,虽然它不具备霸权男性气质的属性,但由于所谓的 „父权红利“(参见同上),它从霸权男性气质中获益(参见 May 2010, 130)。

然而,所有这些男性特质(以及女性特质)的概念也都是可变的,并相互影响(参见同上,130-132)。康奈尔的概念在某些方面让人联想到布迪厄的男性统治或霸权理论,这就是为什么霸权男性气质的概念也可以被理解为男性气质的习性理论概念(参见 Meuser 2016, 222),根据这一理论,霸权男性气质应被理解为 „男性气质建构的生成原则“(Meuser 2016, 221)。

男性主义视角下的性别薪酬差距问题(范例)。

在我们现代社会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环境中,都可以看到两性之间不平等的事实:“尽管几十年来妇女在政治上热情高涨,尽管社会和法律国家进行了(诚然温和的)性别政治干预,但政治和经济中的男性霸权一直能够持续地坚持自己的主张(Kreisky 2001,第 153 页)“。

例如,在经济领域,几乎所有重要的领导职位都由男性担任(参见 Kreisky 2001,第 154 页以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谈论 „男性至上的自我形象“(Franziska Schutzbach 2018,第 305 页)或霸权男性气质。同样,这种不相称性也表现在两性的报酬上。这种差异被称为性别薪酬差距,根据这种差距,从事相同工作和具有相同资历的男性的薪酬明显高于女性(参见罗伯特-克劳斯,2014 年,第 39 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来自女权界的声音呼吁实现薪酬平等。然而,男性主义者认为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如女性配额)不利于他们,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措施只关注女性的关切。此外,男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地位的提高 „直接阻碍了男孩和男人的人生道路,因为他们会被推向被动和低薪的职业“(Claus,2014 年,第 39 页)。

 

文学作品

Baur, Nina; Luedtke, Jens(编著)(2008 年): 男性气质的社会建构》。德国男性的霸权与边缘化。Opladen: Budrich.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GmbH (2020): Hegemony, the, [online] https://www.duden.de/rechtschreibung/Hegemonie [19.09.2020].

Bourdieu, Pierre: Male domination. Frankfurt a. M.: Suhrkamp 2005.

Claus, Robert (2014). Maskulismus – Antifeminismus zwischen vermeintlicher Salonfähigkeit und blatant Frauenhass. Friedrich Ebert Stiftung (ed.); Forum Politik und Gesellschaft.

Connell, Raewyn: The Made Man. 男性建构与危机》。第 4 次修订和扩充版。威斯巴登: Springer 2015 (= Gender and Society 8)。

Fegter, Susann (2012): 男孩在教育和成长中的危机。性别与男性气质的话语建构》。威斯巴登: Springer VS.

Feldmann, Doris u. Sabine Schülting: Männlichkeit. In: Metzler Lexikon Literatur- und Kulturtheorie. Approaches – Persons – Basic Terms. Ansgar Nünning 编。第 5 次更新和扩充版。Stuttgart: Metzler 2013. pp.

Kreisky, E. (2001). World economy as a field of struggle: aspects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globalism and masculinism. Austr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0(2), 137-159. https://nbn-resolving.org/urn:nbn:de:0168- ssoar-59682.

Martschukat, Jürgen u. Olaf Stieglitz: Geschichte der Männlichkeiten. Frankfurt a. M.: Campus Verlag 2008 (= Historical Introductions 5).

Masculinism. https://www.lexico.com/definition/masculinism (5.10.2020).

May, Michael: Hegemonic Masculinity. In: Women’s Politics in Family Hands? 竞争、自治或合作中的新关系》。Karin Böllert 和 N. Oelkers 编辑。威斯巴登: pp.129-156。

Meuser, Michael: Sociology. In: Masculinity. An Interdisciplinary Handbook. Ed. by Stefan Horlacher, B. Jansen and W. Schwanebeck. Stuttgart: Metzler 2016. pp.

Meuser, Michael; Scholz, Sylka. In: Baader, Meike Sophia; Bilstein, Johannes; Tholen, Toni (eds.) (2012): 成长、教育与性别。性别研究中的男性。威斯巴登: Springer VS.

Meuser, Michael: Männlichkeit in Gesellschaft. 前言。导言: The Made Man. 男性建构与危机》。第 4 次修订和扩充版。威斯巴登: Springer 2015 (= Gender and Society 8). S. 9-2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masculinism, n., [online] https://www.oed.com/view/Entry/114564?redirectedFrom=masculinism#eid [19.09.2020].

Schutzbach, Franziska (2018): 搭讪艺术家场景中的主导男性气质与新反动世界观》。发表于《女权研究》第 36 卷第 2 期,编辑:Sabine Hark et: Sabine Hark et. al, DOI: https://doi.org/10.1515/fs-2018-0034; Publisher: De Gruyter; Published online: 02.11.2018.

Vahsen, Mechthilde: Männlich/Masculinity/Masculinity Studies. In: Metzler Lexikon Gender Studies, Geschlechterforschung. 方法-人物-基本术语》。ed. by Renate Koll. Stuttgart: Metzler 2002. pp.

Vahsen, Mechthilde: Männerforschung (Men’s Studies/New Men’s Studies/Men’s Movement). In: Metzler Lexikon Gender Studies, Geschlechterforschung. 方法-人物-基本术语》。ed. by Renate Koll. Stuttgart: Metzler 2002. pp.

https://www.youtube.com/@hyperkulturell

Themen

Antisemitismus Benjamin Haag Bulgarisch Chinesisch Diskriminierung Diversität Dänisch Englisch Estnisch Finnisch Flucht Flüchtlinge Französisch Griechisch Heimat Identität Indonesisch Integration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 Interkulturelles Lernen Islam Italienisch Japanisch Koreanisch Kultur Lettisch Litauisch Migration Niederländisch Norwegisch Polnisch Portugiesisch Rassismus Rumänisch Russisch Schwedisch Slowakisch Slowenisch Spanisch Tschechisch Türkisch Ukrainisch Ungarisch Werte
✕
© 2024 Hyperkulturell.de       Impressum      Nutzungsregeln       Datenschu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