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学中,父权制(源自古希腊语patriá:血统、性别、部落、大家庭和árchein:统治)这一术语描述了一种社会制度,其中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着权力不平衡,妇女从属于男性的统治。父权制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女权主义理论中,为了探讨社会不平等和对妇女的歧视,并 „把它们作为总体现象的一部分来把握“,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而不是一种自然现象(参看Cyba 2008)。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词不仅要还原到时间背景下的政治制度,相反,它描述了一个概念和日常存在的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它包括相对于男性的各种对妇女的歧视(参考同上)。
父权制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延续到今天
父权制的发展在今天的科学界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父权制的现象和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参见Cyba 2008)。过去有据可查的几千年的整个历史都是以父权制统治为特征的,其主要理由往往是所谓的男性的身体和精神优势。
然而,父权制结构在今天仍然适用,并引起了各种有关社会性别平等的讨论和运动。例如,在德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最终的成功示威,直到1918年,妇女才被承认有投票权(参见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 2018)。所说的男性的优越性也可以在以下声明中找到:婚内强奸在德国自1997年以来才被视为刑事犯罪,以前只在婚外行为的情况下受到惩罚(参见Deutscher Bundestag 2008)。这意味着,直到几十年前,妇女进行性行为的意愿在法律上还从属于她丈夫的意愿。
父权制结构的另一个决定性特征是男性在领导岗位上的主导地位(男性占据了约三分之二的领导职位),以及性别工资差距,它描述了平均每小时毛工资的差异。据此,2018年女性的收入平均比男性少21%(参看联邦统计局2018年),因此在经济上也不平等。
母权制
在这个词最常见的定义中,母权制(源自拉丁文mater:母亲;希腊文árchein:统治)是指妇女在家庭、国家和社会秩序中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社会制度。因此,母权制似乎是与父权制对立的,或者说是父权制的 „镜像“。女权主义母权制理论的另一种定义将这一概念描述为一种基于自然主义价值观的平等主义、和平主义的社会秩序(参见Helduser 2002)。
另一方面,Heide Göttner-Abendroth根据对仍然存在的母系社会体系(如印度东北部的Khasi和Garo,南印度的Nayar,西非的Akan人等)的观察,对母系社会进行了定义,并将其描述为完全不同于父系社会的社会结构。这些社会大多是生活在氏族中的农耕社会,其妇女控制着供应,并在决策中占上风。母系制,即母亲一方的继承线,特别具有决定性。在这些母系社会中,有时多达100个氏族成员住在一个房子里,并遵循进一步的、有时是严格的内部准则(参见Göttner-Abendroth 2010)。
历史
母权制的历史被各种理论所阐明。例如,雅各布-巴霍芬(Jakob Bachofen)提出,所有父权制的秩序之前都有一个母权制的秩序。根据这一理论,农业产生了邪教,其中除其他外,女性神灵被崇拜为生育能力,女性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向父权制的转变中,他认为 „男性 „的理性取代了 „女性 „的感性(参见Helduser 2002)。
在此基础上,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民族学家刘易斯-亨利-摩根的研究补充下,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唯物主义的重新解释,并将这种所谓的母系早期历史秩序定义为一个被私有财产的出现所取代的共产主义社会。母系制度的潜在存在使人们有可能质疑替代的社会制度是否可能与父系制度并存(参见同上)。
然而,在考古学和人种学中,母系社会的历史存在是有很大争议的。相反,母系社会的可能性,即女性在某些社会领域的主导地位,似乎非常有可能(参见同上)。
因此,Heide Göttner-Abendroth在仍然存在的母系社会形式的基础上定义了母系制的历史。据她说,母系社会制度存在于地球上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它是通过植物栽培取代狩猎-采集文化而产生的(“新石器时代革命“)。根据Göttner-Abendroth的说法,母系崇拜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后期,包括了早期的城市中心(参见Göttner-Abendroth 2010)。
文献资料
Cyba, Eva (2008): Patriarchat: Wandel und Aktualität. In: Becker, Ruth/ Kortendiek, Beate (Hrsg.): Handbuch Frauen- und Geschlechterforschung. Theorie, Methoden, Empirie. 3. Aufl. Wiesbaden: VS Verlag. S.17–22.
Göttner-Abendroth, Heide (2010): Matriarchat: Forschung und Zukunftsvision. In: Becker, Ruth/ Kortendiek, Beate (Hrsg.) Handbuch Frauen- und Geschlechterforschung. Theorie, Methoden, Empirie. 3. Aufl. Wiesbaden: VS Verlag. S: 23–29.
Helduser, Urte (2002): Matriarchat. in: Renate Kroll (Hrsg.): Metzler Lexikon. Gender Studies Geschlechterforschung. Ansätze – Personen – Grundbegriffe. Stuttgart, Weimar: J.B. Metzler. S: 259–260.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Qualität der Arbeit. Frauen in Führungspositionen. https://www.destatis.de/DE/Themen/Arbeit/Arbeitsmarkt/Qualitaet-Arbeit/Dimension-1/frauen-fuehrungspositionen.html [19.09.2020]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Qualität der Arbeit. Gender Pay Gap https://www.destatis.de/DE/Themen/Arbeit/Arbeitsmarkt/Qualitaet-Arbeit/Dimension-1/gender-pay-gap.html [19.09.2020]
Wissenschaftliche Dienste des Deutschen Bundestages (2008): Vergewaltigung in der Ehe: Strafrechtliche Beurteilung im europäischen Vergleich. Fachbereich WD 7. Deutscher Bundestag. https://www.bundestag.de/resource/blob/407124/6893b73fe226537fa85e9ccce444dc95/wd-7-307-07-pdf-data.pdf [19.09.2020]
Wolff, Kerstin (2018): Der Kampf der Frauenbewegung um das Frauenwahlrecht. 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 https://www.bpb.de/geschichte/deutsche-geschichte/frauenwahlrecht/278701/der-kampf-der-frauenbewegung-um-das-frauenwahlrecht [19.09.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