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伯格模式的目的是描述结构性和过程性条件之间的文化相互关系。这个隐喻是由文化与传播科学家于尔根-博尔滕(Jürgen Bolten)提出的,他用这个隐喻来说明他的《模糊文化》(Fuzzy Cultures)。他试图用这个模型来描述文化,既不过度概括(虚假的同一性),也不混淆,而是采用结构-过程的视角。
桑德伯格模型的结构
1. 可选层:
约束性最小、因此也最具活力的是只在特定群体或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新型约定俗成。由于其多样性,它们通常只是暂时出现,需要最长的时间才能在结构上固定下来。就像流沙一样,它们随时都会被吹上或吹走,很难说哪一粒沙子会融入现有的山峰(如英语、青年语言、时尚潮流)。
2. 第二目标层:
中间层由普遍有效的行为准则或特定群体的传统和仪式构成。由于它们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因此在结构上非常稳固,几乎无法移动。它们可以比作沙地表面的形态变化,只有通过长期观察才能识别(如狂欢节、啤酒节)。
3. 必须层:
一个文化群体的基础是由法律、基本道德价值观和自然环境条件形成的。它们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核心,要求最高级别的承诺。由于源远流长,它们的灵活性最低,往往被人们不加思索地接受为 „规范“。这就好比是沙山的土壤,在几百年的沙层上逐渐形成了沙丘(如《基本法》)。
社会行动在结构上的根基越牢固,其改变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博尔滕也将这一比喻称为模糊的沙山,因为不断漂流的沙子会使山丘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参见博尔滕,2014 年,2 f.)。
文献
博尔滕,于尔根(2014 年): Fuzzy Sandberg – oder: (Wie) lassen sich Kulturen beschreiben? http://iwk-jena.uni-jena.de/wp-content/uploads/2019/03/2014_Fuzzy_Sandberg.pdf [12.03.2020].
Bolten, Jürgen: Sandberg Model. 工作表。http://ikkompetenz.thueringen.de/wp-content/uploads/2017/07/sandberg-modell-einleitung.pdf [12.03.2020].
IntercultureTV: The Sandberg Mod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EecRnyOeU8 [12.03.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