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冰山模型在文化研究中被用来形象地描述立即可感知的文化和隐藏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跨文化交流冲突的相关原因。
冰山隐喻(冰山模型)来自海明威(E. Hemingway),他在20世纪30年代用它来说明自己的文学风格。他认为,作者不必揭示其主要人物的所有细节。只要能看到冰山的一角,大约八分之一,就足够了。
冰山一角
这个比喻后来被应用于S.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这也是文化的冰山模型的基础。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类行动只在很小的程度上由意识决定的理论,并在此背景下设计了心理的结构模型。在这里,“自我“(现实原则)对应于人格的有意识区域,它决定了无意识人格区域(“本我“(快乐原则)和 „超我“(道德原则))的哪些部分在知觉世界中得到实现。与冰山相比,有意识的 „我 „只占据了较小的、可见的部分,即水面上的冰山尖端。无意识的区域 „本我 „和 „超我 „构成了较大的部分,隐藏在水面之下。
水面以下
在弗洛伊德的实例模型之后,E. Schein进一步发展了与组织文化有关的冰山模型。归纳到
文化,它看起来像这样: 冰山较小的部分,即冰山的顶端,代表着文化中可见和可听的部分,即快速可识别的部分(语言、外观、行为……)。另一方面,文化中更大的部分(规范、价值、信仰、理想、传统、经验、榜样……)则隐藏在 „水面之下“,因此不能立即被感知。然而,它极大地影响了可感知的小部分,因此由于它的 „隐蔽性“,常常成为跨文化交流冲突的原因。对隐藏的文化方面的了解和对它们的敏感态度可以减少这种误解的危险。
文献资料
Schein, Edgar H. (2006): 组织文化。
Motsching, Renate; Nykl, Ladislav (2009): 建设性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