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仿是指移民对新的文化环境进行部分的、肤浅的适应,以逃避负面的烙印和相关的危险。原有的文化影响并没有像同化那样被抛弃,而是通过外部模仿进行了 „伪装“。(参见 Albrecht, 第 261 页)
霍米-H-巴巴(Homi H. Bhabha)将这种适应描述为 „几乎相同,但又不完全相同“(巴巴,2000 年,第 132 页)。模仿与被模仿永远不会完全相同,因为比如说,作为德语表演的东西,是个人视角下的解释。(参见 Albrecht, 第 260 页)
词源
模仿(mimicry)一词最初来源于生物学,指的是一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敌人伤害而模仿有毒动物特征的特性(参见 Nünning,第 502 页)。小树林食蚜蝇就是一个例子,它的外表酷似黄蜂。与拟态不同的是,拟态描述的是一种一般形式的伪装,可以指某些昆虫与树叶的相似性,也可以指变色龙的变色能力。
文化理论应用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印度后殖民理论家霍米-H-巴巴(Homi H. Bhabha)在文化理论中使用了这一术语。他以殖民时代为例,具体阐述了文化模仿的力量。通过黑人对白人殖民主子的表面适应性,存在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差异的概念以及西方世界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到质疑。与此同时,统治者的模仿反映也会从这些努力中产生,从而进一步动摇对权威的诉求。由于对文化习俗的解释各不相同,这种扭曲的适应已经自动产生。
然而,与解构主义的努力不同,文化模仿并不是对霸权的主动抵抗。相反,它是作为实际 „伪装 „的意外副作用而出现的,在无意的漫画中可能会与之失之交臂。(参见 Struve, 第 144-149 页)。
夹缝文化中的混合性
文化理论家更感兴趣的是模仿批评过程所创造的 „第三空间“。特别是在跨文化谈判过程中,Bhabha 看到了文化混杂性的机会[百科全书文章超链接]。通过对各自文化的借鉴和区分的矛盾、矛盾的同时性,明确的文化身份将被否定,从而产生对文化理解的共同质疑、协商或重新表述(参见 Struve,第 144 页)。
因此,模仿的实际(非故意)阻力主要在于对自足文化的质疑,其次才是对由此产生的权力不平衡的破坏。
区分模仿与拟态的术语
在文化理论方面,模仿和拟态有时很难区分。根据生物学意义,文化模仿可以描述具有中性内涵的一般模仿行为。另一方面,女权主义文化理论家 Luce Irigaray 于 1974 年在《Speculum – Mirror of the Other Sex》一书中提出的 „模仿“(mimetic)概念与本文所述的 „拟态“(mimicry)理解更为相似。(参见 Nünning,第 502 页)
文学作品
Albrecht, Yvonne (2017): 移民过程中的感受。归属与疏离之间的跨文化叙事。威斯巴登: 施普林格出版社。
Bhabha, Homi K. (2000): The localisation of culture. 图宾根: Stauffenburg.
Nünning, Ansgar (2008): Metzler Lexikon Literatur- Und Kulturtheorie. 第 4 版。斯图加特:J.B. Metzler。
Struve, Karen (2013): Zur Aktualität von Homi K. Bhabha. 他的作品导读。ed. by Stephan Moebius. Wiesbaden: Springer 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