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居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 „分散 „或 „驱散“(参见Kuhlmann 2014)。一方面,它代表了一个社区被迫从其家乡移民,另一方面,代表了这个社区分散到外国地区(参见同上)。
移民通常伴随着根深蒂固的感觉和与祖国分离的痛苦,所以也必须提到情感方面(参见Vetter 2007, 164)。对散居状况的定义的核心是对地理上遥远的、真实的或虚构的原籍国及其文化-宗教传统的认同性参考(参见Baumann 1999, 252)。
此外,原籍国及其文化、抵达国和散居群体之间的相互三角关系是散居状况的特征。该群体要么作为少数民族生活在外国,保留文化习俗和自己的宗教认同(参见同上),要么发生同化,即文化根基被抛弃,文化认同问题出现。
历史渊源
从历史上看,这个词是在早期犹太教中创造的。它首先被用于散居的犹太人,即生活在 „应许之地“(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之外的犹太人。在基督教中,该术语自16世纪以来一直用于指教派不同的社会中的新教或天主教少数民族。同时,这个词也被用于其他散居群体。这些群体包括,例如,希腊人、印度人、库尔德人和黎巴嫩人的散居地(参见Baumann 1999, 252)。
散居地和流亡地–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散居地一词经常与流亡地(拉丁文exilium „停留在外国,被流放“)相吻合,有时还被等同于流亡地(参见Kuhlmann 2014)。这种密切的语义、概念和历史联系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明确的定义划分似乎并不十分有用,因为这两个概念经常相互融合。因此,反思一下两者的异同,似乎更有意义。
一个区别是,流亡这个词描述的是个人的经历,而不是一个社区的经历。另一个区别是,人们是自愿离开自己的祖国。与散居地相比,流亡研究更强调移民的非自愿程度(参见Kuhlmann 2014)。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对自己祖国的依恋。散居者和流亡者一样,与他们的出生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继续认为这是他们真正的家,并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流亡者倾向于接受他们的新家园,并试图与东道国建立社会、情感和象征性的联系。对于流亡者来说,东道国往往仍然是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没有扎根的愿望。对原籍国的持续依恋往往与对母国政治的承诺有关(参见Kuhlmann 2014)。
文献资料
Baumann, Martin (1999): 侨民。见:Aufahrt, Christoph (ed.): Metzler Lexikon Religion: Gegenwart – Alltag – Medien. 斯图加特:梅茨勒,251-254。
库尔曼,珍妮(2014): Exile, Diaspora and Transmigration. http://www.bpb.de/apuz/192563/exil-diaspora-transmigration?p=all [02.07.2018].
Vetter, D. (2007): 侨民。In: Khoury, Adel Theodor (ed.): Lexikon religiöser Grundbegriffe – Judentum Christentum Islam. 威斯巴登: 马克思,16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