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一词起源于拉丁语(mens „关于心灵“)。在日常用语中,根据《杜登词典》,它指的是个人、社会群体甚至整个民族的 „思想和精神类型 „或 „特殊的思维和情感方式“。偏离自身 „规范 „和观念的特殊事物被称为心态。
专家学者扩展了这些意义的维度:“心态史意义上的心态是[……]社会群体中思维和情感的习惯或倾向以及想要或应该的总体“(Hermanns 1995, 77)。
历史心态
历史学家彼得-丁泽尔巴赫(Peter Dinzelbacher)强调了这些要素的相互性和时间维度。历史心态 „是在特定时期对特定集体形成影响的思维和情感方式与内容的集合体。心态体现在行动中“,丁泽尔巴赫解释道(Dinzelbacher 1993, 21)。然而,集体的思想内容并不是复杂的理论或思想体系,而是 „在一种文化中普遍有效的基本信念“(同上,23)。
语言学视角
语言学视角强调概念化的语言层面:“心智包含人类社会、文化和媒介的全部,因此也是语言行动的全部,并且是这一行动的基础,而这一行动通过语言变得可见和可重构“(Kreuz/ Mroczynski 2016, 2 f.)。然而,它 „首先是一个搜索词[……],因此具有吸引我们探索和描述在历史上或社会学上暂时还完全未知的精神状态的功能“(Hermanns 2012, 9)。此外,它还是 „科学描述和解释人际和群体间特殊性的必要概念“(Werlen,1998 年,76 页)。
心理和社会阶层
社会学家 Theodor Geiger 将心态描述为一种 „主观意识形态“。根据人们所属的阶级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条件,通常会形成一种特定的心态。盖格说:“日常生活中的千千万万个细节共同构成了生活行为的类型,这就是心态的表现形式“(盖格,1987 年,80 页)。
由于德国有许多不同的地区和文化差异,因此很难用几个词来描述德国人的心态。不过,德国人的心态通常具有一些普遍特征:
当然,这些只是一般特征,德国人中肯定存在许多个体差异。
文献资料
Dinzelbacher, Peter (1993): 论心态史的理论与实践。In: ders. (ed.): Europäische Mentalitätsgeschichte. 个人演讲中的主要主题。斯图加特。
Hermanns, Fritz (1995): Sprachgeschichte als Mentalitätsgeschichte. 对意义和形式以及历史语义学对象的思考。In: Gardt, Andreas/ Mattheier, Klaus/ Reichmann, Oskar (eds.): Sprachgeschichte des Neuhochdeutschen. 对象、方法、理论。图宾根,69-101。
Hermanns, Fritz (2012): Sprachgeschichte und Mentalitätsgeschichte. 对意义和形式以及历史语义学对象的思考。In: Kämper, Heitren/ Linke, Angelika/ Wengeler, Martin (eds.): Der Sitz der Sprache im Leben: 对文化分析语言学的贡献》。Berlin/ Boston: de Gruyter, 5-36.
Geiger, Theodor (1987): 德国人的社会分层:统计基础上的社会学实验》。斯图加特:Enke.
Kreuz, Christian/ Mroczynski, Robert (2016): Sprache, Kultur, Mentalität: Sprach- und kulturwissenschaftliche Beiträge zur Analyse von Mentalitäten. Berlin/ Münster: LIT.
Werlen, Erika (1998): Sprache, Kommunikationskultur und Mentalität. 论社会语言学和接触语言学理论的形成与方法。图宾根: Nieme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