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
  • Info
  • Materialschrank
  • Lexikon
  • E-Learning
  • Seminare
✕

异质性

异质性这个词不能被明确定义。Wittig提到的同义词有Verschiedenartigkeit、Diversität、Andersartigkeit和Ungleichheit(参见Wittig 2014, 14)。在Schönhuth的在线文化词汇表中,异质性应被理解为 „多样性的表现“。Prengel的方法,将异质性定义为三个层次的意义,即差异性、变化性和不确定性,似乎很有意思(参见Prengel 2005, 21)。

异质性与同质性的关系

异质性可以被看作是同质性的反面。当某物被描述为同质性实体时,它被呈现为 „由高度统一的成分和一个全面的整体组成“(Krossa 2018, 53)。

名词heterogeneity是由形容词heterogeneous衍生而来,它起源于希腊语heterogenḗs,意思是 „不同的种类、属类、不同的语法性别、不同的组成“(DWDS 2018)。

社会学方法

Krossa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该术语进行了定义:“与同质性方法相比,当时的基本假设首先是地方和空间越来越不一致,甚至完全不再一致“(Krossa 2018, 67)。

社会和空间存在着重叠、

– 当堆叠的社会空间在一个地理位置上同时平行存在,或者

– 当一个社会空间跨越一个以上的地点时(参见Krossa 2018, 67)。

Krossa还援引了波兰文化理论家Zygmunt Bauman的作品,他涉及 „液体现代性“。他也将不再有任何预定模式的现在转移到他的社会概念中。他将其与民族国家的传统框架拉开距离,借助于流动性的隐喻,他将差异的概念作为一个原则。他分析了当前社会形式的模式,其依据是一个人可以同时和变化地感受到属于几个社会群体。克罗萨提到了将个人置于前台的理论–然而,个人发展到了表面化的程度。这也可能意味着,培养多种身份变得越来越重要(参见Krossa 2018, 73 f.)。

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平衡?

根据Krossa的说法,差异研究在提到微观层面时是成功的,但当这些概念要在宏观层面上进行理论化时就会出现问题(参见Krossa 2018, 68)。她写到这两个术语在当代社会学中共存的演变:“总的来说,对当前社会学趋势的考虑表明,同质性和异质性之间的平衡(或者说:不平衡)的焦点正在转移,转向假定异质性的问题是当今更重要、更紧迫的问题“。(Krossa 2018, 68)

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她说:“许多作者现在夸大了[同质性]这一方面,宣称异质性是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甚至是唯一相关的特征“(Krossa 2018, 68)。由此,她指出,除其他外,社会主题的研究者质疑社会的概念本身,并发现它已被差异的概念所取代(参见Krossa 2018, 68)。

然而,研究也导致了简化,因为同质性和异质性只被认为是对立的,但没有一起描述。这导致了还原–为了避免异质性的 „太多“,同质性被过度强调了。例如,这可以在移民和移徙的辩论中看到。

„异质性 „指的是一个群体或系统内的差异或多样性。下面是一些例子:

1.文化异质性:一个城市有许多不同的种族群体,讲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2.年龄异质性:一所学校有不同年龄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

3.性别异质性:一个工作环境,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的部门或角色工作。

4.能力异质性:一个有不同能力的学生的班级,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或学术能力较强的学生。

5.地理异质性:一个国家有不同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气候和经济条件。

6.语言异质性:在一所学校里,有些学生讲的是教学语言以外的语言。

7.宗教异质性:一个拥有不同宗教信仰和习俗的成员的社区。

 

文献资料

德文数字词典(DWDS)。https://www.dwds.de/wb/heterogen [19.06.18]。

Krossa, Anne Sophie (2018): 社会。对社会学中一个核心概念的思考。威斯巴登: Springer.

Prengel, Annedore (2005): 教育中的异质性–回顾与展望。In: Bräu, Karin/ Schwerdt, Ulrich (eds.): Heterogenität als Chance. Vom produktiven Umgang mit Gleichheit und Differenz in der Schule. 明斯特:LIT,19-35。

Schönhuth, Michael: kulturglossar.de. http://www.kulturglossar.de/html/h-begriffe.html [19.06.2018].

Wittig, Marietta-Titine Ve (2014): 异质性–负担或教学挑战?对柏林国营职业学校在商业和行政职业领域的教师类型的调查,与处理学生的差异有关。柏林。

https://www.youtube.com/@hyperkulturell

Themen

Antisemitismus Benjamin Haag Bulgarisch Chinesisch Diskriminierung Diversität Dänisch Englisch Estnisch Finnisch Flucht Flüchtlinge Französisch Griechisch Heimat Identität Indonesisch Integration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 Interkulturelles Lernen Islam Italienisch Japanisch Koreanisch Kultur Lettisch Litauisch Migration Niederländisch Norwegisch Polnisch Portugiesisch Rassismus Rumänisch Russisch Schwedisch Slowakisch Slowenisch Spanisch Tschechisch Türkisch Ukrainisch Ungarisch Werte
✕
© 2024 Hyperkulturell.de       Impressum      Nutzungsregeln       Datenschu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