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情调这个词可以在社会学、文学和艺术以及语言学中找到。在社会学以及文学和艺术中,异国情调指的是 „对外国的公开态度“(von Beyme 2008, p.8),尤其是对外国文化的公开态度。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的形容词exotikós,意思是 „外国的“、“奇怪的“(Kuske/Czerny 1999, p.616)。
后殖民主义研究
后殖民主义研究显示,该术语首次使用于1599年(von Beyme 2008, p.7)。其基本观点是,各自的其他文化被视为 „遥远的–无论是在时间、空间还是社会方面–与自己的文化不同“(Kuske/Czerny 1999, p.616)。一方面,这种态度与 „将自己的文化与所谓的外国文化划清界限 „有关(同上)。另一方面,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待其他文化。这样一来,各自的 „自己的现实,[……]愿望和梦想,以及各自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的失败 „都得到了反映。(同上)。
陈规定型
通常只有外国文化的特殊性被考虑和强调,例如 „棕榈树、沙滩、人满为患的集市、戴头巾的妇女或’胡须狂人'“(同上)。由于刻板印象,无偏见地接触另一种文化的机会被剥夺了,没有深入的接触甚至反思可以发生。
在历史上,欧洲的异国情调在其民族中心主义的形式中特别重要。在这里,它与殖民主义紧密相连。欧洲人在权力上的优越性的理由是,他们应该处于 „社会文化上的优越发展水平“(同上,第617页)。
矛盾性
这个词的特点是矛盾性。因为一方面,它包含了 „对外国事物着迷的积极一面,这引起了理解和同情“(von Beyme 2008, p.7)。另一方面,首先是 „偏见、欧洲中心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消极面“(同上)。
历史发展
冯-贝姆把异国情调的历史阶段总共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前现代主义、帝国主义、古典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同上,第9页) „对异国情调的迷恋由来已久,并从对其他大陆的’外国’的极度等级化理解发展到一种平等的概念,甚至设想了文化的杂交和克里奥尔化“。(同上,第7页)
与自己人打交道
与外国文化打交道,同时也包括与 „自己的、自己的需要和情况 „打交道(Maschke 1996, p.9)。根据Maschke的说法,能够并愿意从其他文化中学习可以被看作是对自己视野的积极拓宽,通过这种拓宽,“自己的个人和社会秩序模式“(同上)可以被反思。“人们寻找文化的其他可能性,即寻找其他的世界概念、价值观、态度或其他形式的社会行为、关系和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外国的东西往往会被重新评价,并获得榜样的特性。(同上)。
语言学
在语言学中,异国情调一词指的是对一个词的借用。这个借来的词在施主语言中代表着 „事物和习惯“(Schmöe 2016, p. 192),是这个文化的典型,“不属于受援语言的文化传统“(ibid. )。在使用这些外来语时,与原生文化的特色事物的联系是至关重要的。这方面的例子有马来语的sarong,在德语中是臀部裙子的意思,还有俄罗斯语的balalaika或英语的cowboy(同上)。
一旦外来事物或习惯被纳入接受方语言的语言系统,异国情调这个词就不再合适了。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芬兰语中的桑拿房一词在德语中的应用。(参见同上)。
文学
Schmöe, Friederike (2016): Exotismus. 见:Helmut Glück u. Michael Rödel (eds.): Metzler Lexikon Sprache, 5th ed. Stuttgart: J. B. Metzler, p. 192.
Kuske, Silvia and Astrid Czerny (1999): Orientalism/ Exoticism. 见:Christoph Auffarth, Jutta Bernard, Hubert Mohr et. al. (eds.): Metzler Lexikon Religion. Stuttgart: J. B. Metzler, pp. 616 – 619. 电子资源可在以下网站获得:https://doi.org/10.1007/978-3-476-03703-9_197.
Maschke, Annegret (1996): 异国情调或跨文化学习。新时代和心理治疗的民族学观点。国际比较文化治疗研究会编。柏林:VWB Verlag für Wissenschaft und Bildung。(=跨文化医学和心理治疗研究报告,第三卷)。
von Beyme, Klaus (2008): 异国情调的魅力。艺术中的异国情调、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慕尼黑: Wilhelm F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