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后殖民主义指的是外国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时期,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层面的组合(参见 Hegerfeldt 2007, 602)。另一方面,它被理解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一种思想潮流,涉及(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并利用社会学、语言学以及文学、文化、历史和政治研究的各种动力(参见同上)。对殖民背景下形成的民族或人口群体的文化和身份进行研究,旨在对帝国主义结构在不同生活领域的持久性提出质疑(参见 Young 2001, 57)。
因此,“后殖民 „话语唤起了对 „延续至今的过去殖民状况“(Pourmokhtari 2013, 1786)的批判性反思,并解构了西方或欧洲对非西方社会(非洲、印度、近东和中东)的中心主义假设。后殖民主义的首要目标是探索殖民不公正,通过后殖民群体的社会解放瓦解全球等级制度,并重建他们的文化知识基础(参见 Hegerfeldt 2007, 602)。
后殖民主义先驱
除了法农的反殖民主义著作之外,巴勒斯坦文学家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的著名研究著作《东方学》(1978 年)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方法的奠基之作,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形成具有开创性意义(参见同上)。其核心论点假定欧洲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及其文化存在着微妙而持久的偏见(参见 Boatcă 2015, 114)。
Bhabha 和 G. Spivak 的后结构主义著作也尤为重要。斯皮瓦克 „将混杂性概念发展为后殖民身份认同的一个核心方面,根据这一概念,殖民主子的权威因殖民群体对其文化的异化占有而受到削弱。在文化冲突中,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空间被打开,使抵抗和干预成为可能“。(赫格菲尔特,2007 年,第 602 页)
围绕后殖民主义的争议
有人批评后殖民主义一词所包含的批判殖民主义的方法。批评包括 „将西方理论话语应用于后殖民问题,以及后殖民作者使用西方形式和语言“(同上)。(同上)。
此外,后殖民主义还被指责过分关注殖民主义概念,掩盖了历史上经历的殖民主义与当前后殖民主义状况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帝国主义永久化(参见同上)。
从 „后殖民转向 „到 „非殖民化选择
从拉丁美洲的殖民经历中产生的非殖民主义方法与以往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不同,它更加关注政治经济学的专题领域(参见 Boatcă 2015, 124)。它应被理解为对后殖民研究同质化倾向的反击,而相反的立场则被忽视(参见同上,121)。
殖民性概念有别于殖民主义,与后者相反,它描述的是欧洲殖民美洲所创造的一种持久、持续存在的权力结构,它既是西方现代性的阴影,也是其必要的先决条件(参见同上,119)。
在此背景下,米尼奥洛补充道:“‚非殖民化’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示政治和认识论项目,而不是一种学科研究领域。[……]因此,’非殖民化’既意味着揭示殖民逻辑的分析任务,也意味着为建立一个多世界共存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前瞻性任务“(Mignolo 2012, 54)。(米尼奥洛,2012 年,第 54 页)
文学
Boatcă, Manuela (2015): Postcolonialism and Decoloniality. In: Fischer, Karin/ Hauck, Gerhard/ Boatcă, Manuela (eds.): Handbuch Entwicklungsforschung. Wiesbaden: Springer VS, 113-123.
Hegerfeldt, Anne (2007): Postcolonialism. In: Burdorf, Dieter/ Fasbender, Christoph/ Moennighoff, Burkhard (eds.): Metzler Lexikon Literatur. 术语和定义》。第 3 版。Stuttgart/ Weimar: Metzler, 602.
Mignolo, Walter (2012): 西方现代性的阴暗面》。杜伦:杜克大学出版社。
Pourmokhtari, Navid (2013): A Postcolonial Critique of State Sovereignty in ir: the contradictory legacy of a ‚West-centric‘ discipline. 见:《第三世界季刊》第 34 期。
Young, Robert J. C. (2001): 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