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一词源于拉丁语 imago mundis(参见 Burger 2006, 2),描述的是 „一个由其文化和语言社区烙印在人身上的系统,通常不为人所反映,它使人能够认识世界,在世界中确定自己的方向,并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判断环境,同时也回答终极问题“(Luke 2009, 39)。(卢克,2009 年,39)。
在这种情况下,意义视界与康德提出的世界观概念相重叠。这两个词有时同义(参见 Berger 2001, 21)。然而,世界观也可以被理解为世界观的一个子集(参见 Lukas 2009, 29 f.),根据 Brugger 的说法,世界观 „并不提出关于存在和整个世界意义的终极形而上学问题“(Brugger 1978, 455)。
主要世界观和次要世界观
认知语言学进一步认识到主要世界观(即 „纯语言 „世界观)和次要世界观之间的区别,前者反映在语言的词汇单位和语法结构中,后者则通过 „关键词和文化概念、宗教观念、文本类型和文学流派、诗歌中描绘的世界以及抒情情境的元素“(Lukas,2009 年,39 页)在语言中传递。
隐喻与世界观
隐喻对于研究和理解世界图景具有特殊意义:“隐喻的功能既是静态的表征,又是动态的形成: 隐喻既是表征形式,也是世界观的影响因素。(Berger 2001, 69)世界图景一词本身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隐喻:“严格来说,世界图景这个词的构成是我们对世界理解的视觉化。从字面意义上讲,世界图景指的是作为图景理解的世界“。(Albus 2001, 9)
文学
Albus, Vanessa (2001): Weltbild und Metapher – Untersuchungen zur Philosophie im 18. Würzburg: Königshausen & Neumann.
Berger, Peter (2001): Computer und Weltbild – Habitualised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of computers. 威斯巴登:威斯巴登出版社: Westdeutscher Verlag.
Brugger, Walter (1978): Philosophisches Wörterbuch. 15 ed. Freiburg/ Basel/ Vienna. Freiburg/ Basel/ Vienna: Herder.
Burger, Dominik (2006): Imago Mundi das Weltbild von der Antike bis zum Mittelalter. Norderstedt: GRIN.
Lukas, Katarzyna (2009): 作为翻译决定因素的世界观和文学传统,德语传播中的亚当-密茨凯维奇。柏林:Frank &Tim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