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一词没有明确定义,但存在争议。它来自拉丁语 saeculum,意为 „时代“、“世纪“,也指 „世界 „或 „世俗(思想)“(DWDS,2019 年)。一种可能的描述是,世俗化是一种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中,上帝作为指导力量的观念 „已被一种观念所取代,在这种观念中,人本身就是知识和行动的源泉、基础和标准“(Raes,1986 年,31 页)。因此,世俗化意味着 „教会不再提供调节整个社会结构的精神权威“(Valadier 1986, 35),而是 „人[……]成为万物的尺度“(Schrey 1981, 4)。这就是当今德国以及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现状。“我们的文化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并在其中得到体现“(Raes 1986, 13)。
世俗化的开端
不应忘记,“我们的当代社会绝非现在才开始世俗化“(Raes 1986, 13)。“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世俗权力在宗教中找到其合理性已不再是不言而喻的了“(Valadier,1986 年,37 页)。自科学发展以来,世俗化也在发展,科学用其他东西来反对单纯的信仰。“基于自然科学的世界解释模式[……]已经存在了三个半世纪[……]“(Raes 1986, 14)。自 19 世纪以来,“最终,[……]整个感官可感知的现实,包括人类自身,都成为科学分析的对象“(Raes 1986, 14)。
最后,科学获得了如此崇高的地位,以至于 „所有无法用科学证明的东西[……]都被系统地抛弃和消除“(Raes 1986, 17 f.)。例如,世俗化可被视为 „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Valadier 1986, 36)。这不需要宗教,但 „人类学取代了神学“(Schrey 1981, 4)。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俗化总是会遇到阻力,并受到许多历史事件的影响(参见 Schrey 1981, 2)。例如,一些人因失去所谓绝对确定的 „信仰真理 „而感到威胁(参见 Schrey 1981, 1 f.)。此外,世俗化本身也发生了变化,例如,Schrey 描述道:“世俗化作为基督教概念的世俗化,变成了世俗主义,脱离了基督教的起源“(Schrey 1981, 5)。(Schrey 1981, 5)
当今的价值观和规范
社会的世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观和规范。即使在非宗教背景下,“被认可、推荐、尊重和[……]的东西也会成为社会行动的决策和导向标准“(Raes 1986, 27)。因此,即使在世俗化盛行的地方也有社会规则。世俗化的结果是,“这些社会价值观明显优先于宗教价值观“(Raes 1986, 28)。这些社会价值不是由更高的权力机构赋予的,而是在某种意义上 „公民的约定“(Valadier 1986, 36)。因此,人类社会现在处于 „对共同行动基础的长期冲突 „之中(Valadier 1986, 40)。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也是显而易见的,“显然已经是世俗化的结果“(Raes 1986, 33)。
然而,并非所有宗教都已消失。宗教依然存在,但已经并正在 „归入个人或家庭的私人领域“(Raes 1986, 11)。因此,在世俗化的影响下,宗教不再直接影响国家和政治。
文学
DWDS – Digitales Wö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 (ed.): Berlin-Brandenburg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https://www.dwds.de/wb/s%25C3%25A4kularisieren [02.02.2019].
Raes, Jean (1986): Secularisation. In: Kerber, Walter (ed.): Secularisierung und Wertewandel. 对欧洲社会状况的分析与思考》。慕尼黑:Peter Kindt, 11-34 (= Fragen einer neuen Weltkultur. 罗滕多夫基金会哲学学院研究与学习项目出版物,第 2 卷)。
Schrey, Heinz-Horst (1981): Introduction. In: ders. (Ed.): Secularisation.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1-48 (= Wege der Forschung, Vol. CDXXIV).
Valadier, Paul (1986): Critical Questions on Secularisation. In: Kerber, Walter (ed.): Secularisierung und Wertewandel. 对欧洲社会状况的分析与思考》。慕尼黑:Peter Kindt, 35-52 (= Fragen einer neuen Weltkultur. 哲学学院罗滕多夫基金会研究与学习项目出版物,第 2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