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认同指的是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泛性者、双性者、无性者和泛性者。
虽然性取向描述的是 „一个人对其他同性或异性或两性的性和情感需求的取向“(1;参考Sexual Orientation-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ling第6页),但性认同在这个术语中增加了自我理解的价值,它不能完全由与他人的性关系或性行为决定。
根据Magret Göth和Ralph Kohn的说法,性认同是一个人基于其性取向而发展的身份。身份的发展会受到个人、社会和文化状况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2;参考《心理治疗和咨询中的性取向》第6页)。
这里也可以看出,性认同可以从性取向中发展出来,但这两个词不应该被当作同义词使用。还应该强调的是,没有性吸引的感觉,也可以通过不进入性关系来表达,也可以是一种性身份,即无性恋。因此,将性身份完全与性关系/性行为联系起来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此外,性身份可以受到文化印记等因素的影响,但也可以出现个人发展,所以性身份比性取向更全面。
另一方面,Stefan Timmermann对性认同的定义如下: „性认同是人们对自己作为性生命的基本自我理解–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们(希望)被他人如何看待。它包括生物、社会和心理上的性别以及性取向“。(3;参见Handbuch Sexualpädagogik und sexuelle Bildung, p. 261)。此外,性身份在生命过程中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改变的(4;参见Handbuch Sexualpädagogik und sexuelle Bildung,p. 261)。
这清楚地表明,由性取向产生的性关系并不自动形成身份;相反,这是一个自我理解的问题,可以改变。
性认同的定义和例子
无性恋:无性恋者不觉得自己被其他人吸引。双性恋 双性恋者在浪漫上、情欲上和/或性上被他们自己的或 „异性 „的人吸引。这种对性身份的称呼预示着在二元性别秩序中的自我定位(参见 „泛性“)。(…)
半性人:半性人只对已经和他们建立了密切关系的人有性吸引力。
异性恋:异性恋者在浪漫上、情欲上和/或性上被 „异性 „吸引。这种对性身份的指定预示着在二元性别秩序中的自我定位。异性恋被认为是社会秩序的原则,性行为和性别被规范化。
同性恋:同性恋者在其浪漫、色情和/或性欲方面被同性所吸引。这种对性身份的指定预示着在二元性别秩序中的自我定位。有时被认为是病态的,这就是为什么 „女同性恋 „和 „男同性恋 „这两个词被更多地使用。(…)
女同性恋者:这种性身份的称谓预先假定了在二元性别秩序中的自我定位。这被理解为指女性的同性性身份。以前作为贬义词使用,但通过女同性恋解放运动,已经成为一种积极的自我称谓。(…)
泛性恋:泛性恋者被其他人所吸引,而不考虑他们的性别。这不仅包括男性和女性,还包括变性人和双性人。因此,二元的性别秩序受到质疑。(…)
同性恋:这种性身份的称谓以二元性别秩序中的自我定位为前提。这被理解为是指男性的同性性身份。以前作为贬义词使用,但通过女同性恋解放运动,已经成为一种积极的自我称谓。
性身份:也被称为性取向。身份强调的是,它不仅是对可能的伴侣的取向问题,而且是身份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它可以在一生中发生变化。有时性别或性别认同也被包括在内,因为性认同的识别取决于性别类别。在本报告中,性别被设想为一个可能的交叉维度,它可以与性身份互动,并导致多维或交叉的经验“。(引自《德国基于性身份的歧视经历》,作者Dorina Kalkum,Magdalena Otto,2017年8月,第124页以下(5)。
与性别认同的区别
性身份和性别身份并不描述同一件事,但它们往往有联系。性别认同描述的是社会性别,即一个人所认同的性别。这可能与生物性别不同。(6)
朱迪思-巴特勒认为引入性别认同的原因在于二元性别系统所带来的问题。在生物学上,不能否认,也有一些人具有几种形态上的性特征。因此,将这种所谓的二元制转移到性别认同上是不允许的。在英语中,生物性与社会性(性别)是有区别的;在德语中要做这种区分,应该使用Geschlecht(性)和Geschlechtsidentität(性别)两个术语。(7;参见Das Unbehagen der Geschlechter (Gender Trouble),第23页以下)。
性别认同描述了一个人如何阅读自己或希望被阅读,而性认同也包括人际间的性关系,(或者在无性恋的情况下,没有性吸引)。
关于性别的更详细的信息可以在这里找到:https://www.hyperkulturell.de/glossar/gender/。
文献资料
1 Göth, M.; Kohn, R. (2014): 性取向–心理治疗和咨询。斯普林格出版社:第6页
2 Göth, M.; Kohn, R. (2014): Sexual orientation-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ling. 斯普林格出版社:第6页
3 Sielert, U. [ed.]; Schmidt, R. (2008): Handbuch Sexualpädagogik und sexuelle Bildung. Juventa Verlag: p. 261
4 Sielert, U. [ed.]; Schmidt, R. (2008): Handbuch Sexualpädagogik und sexuelle Bildung (2008): S. 261
5https://www.antidiskriminierungsstelle.de/SharedDocs/downloads/DE/publikationen/Expertisen/expertise_diskrimerfahrungen_in_de_anhand_der_sex_identitaet.pdf;jsessionid=E2D04807FA660332333E3B75FB02D856.intranet211?__blob=publicationFile&v=3 p.124 (accessed 20.08.2021)
6https://www.antidiskriminierungsstelle.de/SharedDocs/downloads/DE/publikationen/Expertisen/expertise_diskrimerfahrungen_in_de_anhand_der_sex_identitaet.pdf;jsessionid=E2D04807FA660332333E3B75FB02D856.intranet211?__blob=publicationFile&v=3(20.08.2021访问)。
7 巴特勒,J.。[Ed.]; edition suhrkamp 2433(1991): Das Unbehagen der Geschlechter;原标题:Gender Trouble;Suhrkamp Verlag:第23页及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