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文化一词将具有多元文化经历的人的共同生活方式描述为一种广义的文化。频繁更换地点和文化的个人会形成第三种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反映家乡文化,也不反映东道国文化,更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参见 Richter 2011, 21)。相反,第三文化是一个人在其文化库中添加的所有已知文化标记和习俗的总和。
我们还可以假定,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作为永久流动文化的第三文化将稳步发展,并在其行动者身上显现出来(参见 Pollock/ van Reken 2003, 19)。
该术语由社会学家约翰-乌塞姆(John Useem)和露丝-希尔-乌塞姆(Ruth Hill Useem)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创立。大卫-C-波洛克(David C. Pollock)和露丝-范-雷肯(Ruth van Reken)深入研究了所谓的 „第三文化小孩“(TCK),并对该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跨文化人格的第三文化小孩
这一概念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他们的父母在不同的文化地区工作,他们经历了文化适应过程。第三文化小孩可以预见到他们所接触到的所有文化的元素,但并不完全接受任何一种文化,因此他们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即第三文化。
尽管 „第三文化小孩 „群体中存在着巨大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但 „第三文化小孩 „是一种具有基本共性和代表性的现象“(Richter,2011 年,23)。第三文化小孩的生活历程以频繁的迁移和外派为特征,这不仅使他们具有适应性和容忍性,而且还将他们训练成跨文化经验专家,使他们具有高度的跨文化能力(参见 Richter 2011, 26)。
文学作品
Richter, Nina (2011): 第三文化儿童现象》。见:《第三文化儿童》。跨文化童年与青少年经历。Marburg: Tetum, 19-31.
Pollock, David C./ Rethen, Ruth van (2003): 第三文化儿童:在多元文化中成长》。Marburg: Franc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