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叫是一个英语术语,在德语世界中代表公共场所的 „口头性骚扰“(Ismail 2020)。在英语中,“街头骚扰 „一词也经常用于指 „猫叫 „现象,尽管它也包括在公共场合的人身攻击(参见 DelGreco/Ebesu Hubbard/Denes 2021, 1403)。
„辱猫 „指的是将当事人性化和/或提及其身体特征的口头和准口头陈述。例如:“笑一笑,年轻女人!“、“别这样,你穿这身衣服是在乞求“、“好色的屁股,你们这些娘们!“或 „你就像我的车一样漂亮!“(参见《猫叫声中的性骚扰》(CatcallsOffice……))。(参见 „希尔德斯海姆的猫叫声 2020″)。
性骚扰、街头骚扰、猫叫声
性骚扰、街头骚扰、陌生人骚扰和 „猫叫 „无法明确区分。性骚扰也包括人身攻击,而街头骚扰则更多地指骚扰地点,即公共场所。而陌生人骚扰则是指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不存在关系。性骚扰是一个总括性术语,街头骚扰、“猫叫 „和陌生人骚扰都可以归入其中。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性骚扰,不如说是性化骚扰。其背景是,这主要不是性问题,而是骚扰问题;不过,“性骚扰 „一词在一般用法中更为常见。
肇事者的动机和看法
辱骂猫叫者的动机各不相同。
所谓的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参见 Wesselmann/Kelly 2010, 452)。在情境因素中,Wesselmann/Kelly 将群体特有的规范约定和施害者认为他们可以在群体中匿名和非个人地行动的感觉纳入其中(同上,453)。此外,强烈的群体归属感会降低骚扰同类的抑制门槛(同上,457)。个人因素的定义较为复杂,其权重也尚未最终明确。DelGreco/Ebesu Hubbard/ Denes 认为,权力的丧失是主要是男性行为人进行骚扰的内在动机;也就是说,行为人往往试图通过骚扰来弥补他们所认为的权力缺失,以便同时感到自己比那些受影响的人优越(DelGreco/Ebesu Hubbard/ Denes 2021, 1419)。
在男性施害者的自我评估中,骚扰行为往往不被这样评价:这些男性将 „叫猫 „理解为一种积极的赞美,本应表达赞赏和喜爱之情。
施害者的后果–受害者的后果
街头骚扰具有与性骚扰重叠的特征,如性别针对性(参见 DelGreco/Ebesu Hubbard/Denes 2021, 1420)。然而,从法律角度看,性骚扰的处理方式往往不同于从社会角度/建议的处理方式(参见 Fileborn.,224)。一些国家的法律和法律草案对雇员和学生的性暴力提供保护,但对街头骚扰的法律依据较少(参见 Sonntag 2020)。
因此,对于街头骚扰罪,尤其是 „辱骂 „罪,根据现有法律基础,采取法律行动的可能性有限。
另一方面,那些受影响的人却因受到不请自来的关注而深受其害。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一些受害者往往会做出自我贬低的行为和/或患上饮食失调症,因为不受欢迎的评论往往会提及受害者的身体并将其性化,这样受害者也会对自己的身体采取这种观点(Fairchild,2008 年,355)。
在某些研究领域,现在认为由此产生的消极后果,如抑郁或饮食失调行为,甚至证明将街头骚扰,特别是陌生人骚扰视为对妇女和被视为女性的人的一种单独形式的歧视是合理的(同上)。
粉笔骚扰: 粉笔反击
猫叫和街头骚扰是一个国际性问题,研究表明,全世界至少有 65%的妇女(有时高达 90%)已经和/或正在受到街头骚扰的影响(参见 DelGreco/Ebesu Hubbard/ Denes 2021, 1403)。
虽然这些行为每天都在公共场所发生,但往往只持续几秒钟,因此并不容易理解。这正是集体 „粉笔后退“(Chalk Back)活动分子的作用所在。Chalk Back 是一场由年轻人领导的国际运动。这些活动家在公共场所使用粉笔艺术来打击猫叫声和街头骚扰,他们用商业街头粉笔记录下这些经历–在它们发生的地方(同上)。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为那些受影响的人夺回了空间,这些人可能会因为这些经历而开始回避这些地方,并使骚扰行为为所有人所知–否则,骚扰行为一经说出,就会立即消失,变得不为公众所见。
为了让可洗粉笔行动具有一定的持久性,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尤其是在 Instagram 上分享粉笔艺术的照片。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在公共场所和社交网络上发起了关于 „猫叫 „和骚扰的讨论,并在研讨会等场合提高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以 Instagram 账户 @catcallsofnyc 为基础,每个 Chalk Back 账户都称为 @catcallsof*location* 。现在,Chalk Back 活动已遍布 6 大洲、49 个国家和 150 多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