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Logo_Hyperkulturell_Zusatz_Final_01-01
  • Info
  • Materialschrank
  • Lexikon
  • E-Learning
  • Seminare
✕

对模糊性的容忍度

跨文化能力被归入社会能力领域。社会能力使人在文化环境中充分显现。跨文化能力也促进了在非文化环境中互动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能够与来自外国文化的个人互动,那么他或她就被描述为 „社会能力“。这是通过人们能够掌握对方的认知和想法来实现的。应该从外国文化的角度质疑自己的社会行为,并在必要时予以纠正。一个人自己的价值观和规范的想法不应该被排除在外,而应该根据情况灵活地调整。

文化上的本土和文化上的外来

这方面的先决条件是意识到特定文化和非特定文化行为模式的存在,以及愿意反思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社会和跨文化能力通常被认为是可以学习的,据此,人们认为在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奠定了基础,对跨文化能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跨文化能力的获得并不限于特定国家的知识、外语技能、文化习俗或行为模式。跨文化能力应该使人们敏感地感知、反思和质疑自己的文化。为此,一个人必须了解他或她的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行动模式(参见Derboven/ Kumbruck 2005, 6 f.)。Kühlmann确定了七个要求作为实现跨文化能力的基本前提。首先,他提到了对模糊性的容忍(参见Kühlmann 1995, 36)。

对模糊性的容忍–那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定义跨文化能力,人们开发了各种模型,其中大部分是基于某些人格特征的清单。在大多数跨文化能力模型中,对模糊性的容忍被列为一个基本方面(参见Straub/Weidemann/Weidemann 2007, 42 f.)。

术语ambiguity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模糊不清。因此,对模棱两可的容忍描述了识别模棱两可和矛盾的能力,以及对可能产生的不确定性的容忍(参见Derboven/ Kumbruck 2005, 6)。

文化期望

在跨文化的接触中,总有一些新的情况与自己的文化期望相矛盾。这些不协调会给沟通伙伴带来很大的压力。角色距离和移情可以帮助感知和表达这些情况(参见Krappmann 1973, 150)。

互动者必须首先 „在相互的期望中适应对方“(Krappmann 1973, 151),并协商互动的新条件。因此,互动者的需求不能再被完全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互动伙伴[……]都试图在每一种情况下保持和呈现一种身份,坚持他们的特殊性“(Krappmann 1973, 151)。

接受分歧

参与互动的先决条件是保持个人的身份,同时表达期望的多样性。从根本上说,与他人的互动涉及到情感需求的满足。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中的至少一部分,人们进入了互动。他们必须接受由此产生的分歧和不相容性,因为它们是任何互动关系的组成部分(参见Krappmann 1973, 151)。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明显的是,“个人[……]无法逃避矛盾性“ (Krappmann 1973, 152)。

根据Krappmann,对模糊性的容忍是指在自己和互动伙伴中平等地容忍相互矛盾的角色参与和动机结构的能力(参见Krappmann 1973, 155)。因此,对模糊性的容忍为个人打开了互动的可能性,特别是在跨文化空间。同时,它通过让个人清楚地认识到,即使在 „非常矛盾的情况下“,他或她也能在各种规范和动机之间保持平衡,从而减少焦虑(Krappmann 1973, 155)。

身份的形成

因此,对模糊性的容忍不仅是跨文化接触中的一项重要能力,而且对个人的身份形成也很重要。在个人身份的发展中,个人反复被迫 „综合相互冲突的认同“(Krappmann 1973, 167)。因为如果没有 „它(对模糊性的容忍),任何自我认同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它必须在期望的期望之间和共同符号系统的框架内平衡地阐述自己“(Krappmann 1973, 167)。

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期望和需求并不总是一致的,个人经验和普遍有效的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差距。如果一个人否认或压抑这些模糊性,他或她就不能形成一个身份,从而不能在互动中代表他或她的特定观点(参见Krappmann 1973, 167)。

文学

Derboven, Wibke/ Kumbruck, Christel (2005): Interkulturelles Training Trainingsmanual zur Förderung unterkultureller Kompetenz in der Arbeit. Heidelberg: Springer Verlag.

Krappmann, Lothar (1973): Soziologische Dimension der Identität. Strukturelle Bedingungen für die Teilnahme an Interaktionsprozessen. 3. Auflage. Stuttgart: Klett.

Kühlmann, Torsten (1995): Mitarbeiterentsendung ins Ausland – Auswahl, Vorbereitung, Betreuung und Wiedereingliederung. Göttingen: Verlag für Angewandte Psychologie.

Straub, Jürgen/ Weidemann, Arne/ Weidemann, Doris (Hrsg.) (2007): Handbuch interkultureller Kommunikation und Kompetenz. Grundbegriffe – Theorien – Anwendungsfelder. Stuttgart: J. B. Metzler.

https://www.youtube.com/@hyperkulturell

Themen

Affirmative Action Akkommodation Akkulturation Ambiguitätstoleranz Antisemitismus Asyl Behinderung Bildung Deutschland Diskriminierung Diversity Diversität Dänisch Englisch Europa Flucht Flüchtlinge Geflüchtete Gesellschaft Gewalt Hofstede Hybridität Identität Inklusion Integration interkulturell Islam Kommunikation Kriminalität Kultur Menschenrechte Migration Politik Rassismus Religion Schule Sprache Stereotype Tschechisch Türkisch Ukrainisch Ungarisch Vorurteile Werte Zivilgesellschaft
✕
© 2023 Hyperkulturell.de       Impressum      Nutzungsregeln       Datenschutz